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这是依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所做的分类。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的身体线索,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①在擅长学科上,前者偏爱自然科学、数学,而后者偏爱社会科学; ②在动机上,前者以内部动机为主,后者以外部动机为主; ③在知觉方式上,前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后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知觉方式; ④在教学方法上,前者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方法,后者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 (2)沉思型和冲动型。 这是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所做的分类。 ①沉思型学习者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 ②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出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地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3)辐合型和发散型。 ①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参考答案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参考答案。 ②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意的新颖观念。 (4)抽象型和具体型。 ①抽象型的人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诸多方面,因此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②具体型的人擅长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 综上所述,认知方式只有类别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并综合恰当的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

更新时间:2021-12-07 12:53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