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会类初级经济师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共用题干职工李某2012年3月1日被招入某公司时,公司忘了与

共用题干

职工李某2012年3月1日被招入某公司时,公司忘了与其订立劳动合同。李某知道公司如果不与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依法需要向其支付双倍工资,因此一直不动声色。直至公司对劳动合同进行普查时,才发现与李某漏签了劳动合同。于是,公司提出要与李某补签书面劳动合同。但李某要求公司先支付其另一倍工资,否则不同意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公司表示,如果李某不同意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公司将随时与李某终止劳动关系。随后,因李某不同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公司向李某送达了终止劳动关系的书面通知。李某收到书面通知后,要求公司给予其经济补偿、但公司予以拒绝一双方因此发生了争议。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 A.公司应自2012年3月1日起向李某支付两倍工资
  • B.公司是否与李某订立书而劳动合同,都无须向李某支付两倍工资
  • C.只要李某提出要求,公司就应向李某支付两倍工资
  • D.公司应当自2012年4月1日起向李某支付两倍工资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D
本题解析: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即属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不仅应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还应承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李某于2012年3月1日被招入某公司,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该公司应在一个月内,即在2012年3月31日前与李某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要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还应承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因此,公司应当自2012年4月1日起向李某支付两倍工资。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台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同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李某于2012年3月1日被招入某公司,至2012年3月20日,属于在一个月内,如果公司此时书面通知李某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李某不同意,公司书面通知李某终止劳动关系符合《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分三种情形予以明确规定:①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按照上述规定,公司与李某终止劳动关系时是否要给予李某经济补偿,取决于终止劳动关系是由谁提出的、何时提出的、怎样提出的,以及公司是否提出过要与李某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和提出时的日期。A项和D项均未表明前提条件,所以不正确。如果公司在一个月内,即2012年3月31日前提出要与李某补签书面劳动合同,而李某不愿意补签,则公司可书面通知李某终止劳动关系,公司无须给予李某经济补偿(B项正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而《劳动合同法》第38条尽管没有列举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但第38条第1款第6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作为兜底款项,也未将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排除在外。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公司未与李某订立书面合同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因此,因公司未与李某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李某要求终止劳动关系,公司应当给予李某经济补偿。故C项正确。

更新时间:2022-01-30 06:35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选题

确立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在于( )。

  • A.从本质上划清保险与赌博的界限
  • B.防止保险事故的发生
  • C.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 D.限制保险补偿的程度
  • E.预防客观风险的发生
查看答案
多选题

被保险人违反协助义务等和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的求偿权,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但被保险人的责任应以过错为构成要件,过错包括( )。

  • A.重大过失
  • B.故意
  • C.大意
  • D.疏忽
  • E.懈怠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最大诚信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

  • A.信用
  • B.弃权与禁止反言
  • C.诚实
  • D.保证
  • E.告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被保险人重复保险的情况下,需采用( )进行理赔。

  • A.分摊原则
  • B.最大诚信原则
  • C.近因原则
  • D.代位求偿原则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保险利益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 B.保险经营中确立保险利益原则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 C.订立财产保险合同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 D.订立人身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损失补偿的范围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主要包括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 )。

  • A.估计损失
  • B.预计损失
  • C.合理费用
  • D.实际损失
  • E.其他费用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船舶保险中,由于船舶不适航而行使是被保险人违反( )的一种行为。保险人对此而造成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 A.可保利益原则
  • B.近因原则
  • C.默示保证
  • D.明示保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我国《保险法》,投保人对( )可能不具有保险利益。

  • A.父母
  • B.非婚生子女
  • C.自己的员工
  • D.前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从保险实践看,禁止反言这一规定主要用于约束( )。

  • A.保险人
  • B.被保险人
  • C.第三者
  • D.仲裁机关
查看答案
单选题

( )是指投保人对过去或现在某一特定事项存在或不存在的保证。

  • A.明示保证
  • B.默示保证
  • C.承诺保证
  • D.确认保证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