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396经济学类联合->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人们受骗上当的事时有发生,乃至有人认为如今的骗术太高明而无法根治。其实,如今要根治诈骗并不难。

首先,从道理上讲,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历史已证明的规律。诈骗是一种邪恶的行为,最终必将被正义的力量彻底消灭。既然如此,诈骗怎么不能根治呢

其次,很多诈骗犯虽然骗术高明,但都被绳之以法,这说明在法治社会中,诈骗犯根本无处藏身。

这样,谁还敢继续行骗呢 没有人敢继续行骗,诈骗不是被根治了吗

最后,还可以通过全社会的防范来防止诈骗的发生。诈骗的目的,无非是想骗取钱财。凡是要你花钱的事情,你都要慎重考虑。例如,有些投资公司建议你向他们投资,有些机构推荐你参加高收费的培训,有些婚恋对象向你借巨款。诸如此类,其实都不靠谱。所有的人如果都不相信这些话,诈骗就无法得逞。诈骗无法得逞,不就是被根治了吗 如果建立更加有效的防范机制,根治诈骗就更容易了。

总之,无论从道理上讲,还是从行骗者或被骗者的角度来看,如今要根治诈骗根本不是难事。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根治诈骗不难吗

材料通过“道理、诈骗者和普通群众”三个角度论证说明根治诈骗不是难事,其中整个论证过程存在诸多漏洞,其列举的论据很难支撑结论使其成立,现分析如下:

首先,材料总的论题是根治诈骗并不难,但其提到的三条论据是在证明诈骗能够被根治,犯了转移论题的谬误。即使诈骗能够根治也不能推出根治诈骗不难。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庞大的诈骗团伙,他们拥有先进的工具,复杂的关系网,消灭他们并不容易。

其次,由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推出诈骗作为一种邪恶的行为终将被战胜的结论,这犯了“集合体误用”的逻辑谬误。“邪恶”在这里都是集合概念,而“诈骗”是组成“邪恶”这个集合体的一部分,集合体所具有的性质不一定为组成集合体的每个分子所具备,文中将二者混为一谈。

再次,题干由很多骗术高明的诈骗犯都被绳之以法,推出在法治社会诈骗犯无处藏身。很多诈骗犯都被绳之以法是特称命题,而结论诈骗犯无处藏身指所有的诈骗犯都无处藏身,是全称命题。特称命题为真不能推出全称结论为真。接着,由诈骗无处藏身推出无人敢继续行骗,其犯了过于绝对的谬误。例如,当一个人急需钱救命时,就有可能会进行诈骗。

另外,“诈骗的目的是想骗取钱财。” “凡是要你花钱的事情都要慎重考虑。” 这都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诈骗的目的有可能是报复,也可能是被强迫,等等。而花钱很多时候只是日常生活消费,和诈骗无关,花钱有时不需要慎重考虑。为说明花钱要慎重考虑举了三个不靠谱的例子,其犯了举例不当的谬误。这些例子都无法判断是否靠谱,不能妄下决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材料由诈骗无法得逞推出诈骗被根治;由建立更加有效的防范机制,推出根治诈骗更容易:这两点都犯了过度推理的谬误。诈骗无法得逞,诈骗犯有可能减少诈骗或者想出更多其他方法诈骗。

而建立更有效的防范机制也不能够直接推出根治诈骗就更容易,只能得出有可能减少诈骗。

综上,由于题干存在着诸多的逻辑问题,其论据不足以推出最后的结论,根治诈骗并不难的论断值得商榷。

更新时间:2022-08-13 01:3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都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一,章节练习,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2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