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题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介绍“钱陌”,说“自古用钱,贯皆以千,百皆以足”。“钱陌”就是指串起来的一百文钱。中国古代基本上以金、银、铜钱为主要货币,每一百文钱串成钱串,方便计量与携带,因此“陌”就成为计算钱数的单位,指一百文钱。但是,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就曾以八十、七十甚至三十为陌,至唐、五代时期,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宋代实行铜本位制,以铜钱为主要货币。随着商品经济迅猛发展,钱币铸量不足,“钱荒”成为宋代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因而普遍采用“以不足一百文的钱当作一百文来计算和使用”的办法,称为“短陌”,而把“足数满百”(足陌)称为“十十钱”。“短陌”的数额,依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随意性较大。宋朝政府曾有以“七十七陌”统一“短陌”的计划,但未能实现。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介绍北宋末年开封城中的货币流通情况,其中“都市钱陌”,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官用七十七”是以七十七文为“陌”,相当于对“足陌”打了七七折,是“都市钱陌”中实际钱币数量最多的一种,“含金量”最高。与官府相关的经济行为大多采用这一标准,故称“官陌”。
“街市通用七十五”是以七十五文为“陌”,是北宋东京城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标准,称为“市陌”。
“金银七十四”是金银行的“行陌”。北宋时期,金银主要用于铸造器皿和装饰装潢,并不作为货币使用,但仍被视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有时甚至作为价值尺度。当时有专门从事金银买卖的店铺。这一行业所用钱陌标准低于官陌和市陌,应与交易数额巨大有关。
“鱼、肉、菜七十二陌”,这一标准的使用范围相当于菜市场,属于“行陌”之一。这一行业的交易有如下特点:频繁发生,但数额通常不会很大;买主基本上是普通市民,手中货币存量有限;交易活动为民生所必需。
“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观其所列交易种类,这种“钱陌”应该适用于购买奢侈品、雇佣奴婢以及花鸟虫鱼等宠物交易。这类交易通常不会发生在普通市民之间,不是基本生活所需,单笔交易数额可能相对较大。
“文字五十六陌”是“折扣最高”的钱陌,或者说是“含金量最低”的钱币,适用于提供文字服务的行业。“行陌”数额在某种程度上是供需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是供需关系的反映,由此似可推知,北宋时期文字行是一个买方主导的市场,读书人的文字不值钱。
“短陌”是中国古代铜本位货币体系所特有的现象,很早就出现在经济活动中。关于出现原因,学界认识不一,其最初原因与采用铜币形式但铸币权不统一有关。此后发展中,又复合了产铜量与钱币铸造量无法满足交易需求、商业行为中奸诈之人恶意“取人长钱,还人短陌”从而获利、政府有意以之作为克扣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市场中的通货膨胀导致点检钱数困难因而以贯论钱等复杂因素。唐代政府曾将不足数的短陌钱定为非法,予以打击,但是唐宪宗时期,政府筹措军费以平定藩镇叛乱,采用从“足陌”钱中抽取一定数额以补军费的权宜之计,使得市场流通的“陌钱”不足数。经过晚唐五代,“短陌”成为官方承认的常态形式,并为宋代政府所继承。
宋代钱币陌数混乱,使得钱数计算非常麻烦。人们在用钱时,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足陌”与“短陌”间的换算,几乎成为必备能力。不过这种换算并不像加减法那样简单,是一种专门算术知识,并非人人都能掌握,即使在官方和文化人中,也经常出现换算错误。
但是,从货币发展角度来看,“短陌”的实行,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意义逐渐淡化,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得到凸显,这成了纸币这一货币符号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基础。
《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冬季从黄河运到东京鱼市售卖的鱼“每斤不上一百文”,那么当时买一斤鱼最多只需付多少钱?
第一步,分析篇章,按照文段中的关键词“鱼”去原文找对应信息,先锁定篇章中“都市钱陌”的几种形式介绍。再精准对应内容为“鱼、肉、菜七十二陌”,属于菜市场的“行陌”。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七十二文”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A选项。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时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以下对这五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下列成语中,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集体主义原则()层次的要求。
某留学生在国外一家餐馆打工,老板要求洗盘子时要刷六遍。一开始他还能按要求去做,刷着刷着,发现少刷一遍也挺干净,于是就只刷五遍:后来,发现再少刷一遍还是挺干净,于是又减少了一遍,只刷四遍。事情传开后,再也没有公司聘用这个学生。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来看,案例中该留学生的行为不符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