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2018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018 年8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依据该《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 A.从2018 年10 月起,个税免征额为每月5000 元
  • B.计算个税时应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费用
  • C.子女教育支出.赡养老人支出等可作为专项附加项目扣除
  • D.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执行从5%到45%的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A、B、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法。

A 项正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规定:“自 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31 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 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B 项、C 项正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居民个人的 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 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四款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 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 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 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D 项错误,《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条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 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 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要区分不同情况,并非一律执行从5%到45%的超额累进税率。故 D 项表述错误。

更新时间:2021-09-09 17:26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 A.数字经济发展应懂法律的“规矩”
  • B.立法过度让数字经济难以展翅高飞
  • C.让法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
  • D.法律是否应该为数字经济发展让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根据文章,下列关于数字经济时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财产犯罪的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
  • B.人类在高危行业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 C.立法的目的是提供社会道德尺度
  • D.人类的运算能力能被机器所代替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凡法始立必有病
  • B.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D.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已经达到美国的70倍,但如果当年监管部门一开始就对移动支付执行强力监管和审批制度,很多互联网巨头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将这段文字填入原文,最合适的一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法律人多主张积极立法、控制新风险。对于恶意利用技术的电信诈骗、网络色情、P2P非法集资等黑灰产业,各国都在严厉打击,我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通过立法控制新风险之前,立法机关也应重视法律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创新企业减轻制度负担,避免敏感型立法过度干预产业革命。首先,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被夸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风险。一方面,新产业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低于传统领域。例如,同样是财产犯罪,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是入户盗窃、街头抢劫,谋财常常害命。而网络时代的财产犯罪,主要是通过窃取个人数据实施网络诈骗,其危害往往限于经济损失。①另一方面,新技术产生风险的同时会消除传统风险,提升人类社会的安全性。例如,自动驾驶有风险,但与人工驾驶相比,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将让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交通事故的概率基本归零。同样,人工智能会带来机器杀人的风险,但同时也将大幅度降低人类在高危行业与高风险行动中的死亡率。其次,对新产业,法律适度的不作为也是作为,②如果对新产业风险过于敏感,积极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法律不能跑在产业发展之前预设屏障。任何新产业都会带来新风险,法律在防范技术风险的同时不能过度干预产业发展。切不可产业未动,法律先行。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还在萌芽之时,法律人已经在讨论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等危险。事实上,汽车、电脑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机器的某一项能力超越人并不可怕,人类的运算能力被电脑代替,但人类马上会开发出新能力——设计算法。与动物不同,人类有强大的进化与改变能力,在传统能力被机器超越后,人类就会不断开发出机器没有的新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后,立法者就不必担忧“防止A、I控制人类”等伪命题,更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现状预设禁区从而阻碍技术发展。面对新领域,相关部门应当确立“技术没有原罪、创新没有边界”的理念,加快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速度,催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法律应当制裁滥用原子弹的人,而不是禁止发明原子弹的技术。

③最后,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非限制产业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

已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大量立法的趋势不可改变。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促发展、保创新。一方面,立法的目的是消除民间创新的禁区。2018年,美国特斯拉公司发射重型火箭并开展了探索火星的项目。作为民营企业,这会不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所有与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都不应该有制度限制。立法应当实现公私企业同等享受政策优势和金融扶持,逐渐放开垄断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立法不能“正确但无用”。例如,2018年生效的欧盟GDPR,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强化企业责任,虽然起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效果,实现了政治正确与道德正当,但严重限制了欧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世界前20大互联网公司无一是欧洲公司就是明证。

作者比较工业时代与网络时代的犯罪特点意在强调()。

  • A.随着技术进步,犯罪手段更加丰富
  • B.工业时代犯罪的危险性更高
  • C.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风险不宜高估
  • D.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不可预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文物修复应该循“新”还是守“旧”
  • B.从古寺佛像修复看文物古迹的保护
  • C.考古须平衡“叠压”和“打破”的关系
  • D.如何制定合理的文物古迹保护和修复计划
查看答案
单选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作者看来,在制定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时最不需要考虑的是()。

  • A.参考大众对文物修复的期求
  • B.统一各个学科群体的研究需求
  • C.引进多种技术手段来提取文物信息
  • D.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
查看答案
单选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文章,作者着重探讨“叠压”和“打破”主要是为了()。

  • A.谴责当代过度开发对文物地层的破坏
  • B.分析还原文物早期历史原貌的困难程度
  • C.引发关于文物应复原到何种历史原貌的讨论
  • D.引出对文物保护修复计划该如何制定的探讨
查看答案
单选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说法最符合原文的是()。

  • A.C·布兰迪认为文物修复既要还原当时面貌又要保留历史痕迹
  • B.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宪章主要参考了《文物修复理论》
  • C.文物的科学价值应当让位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D.还原文物的历史价值是考古学家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目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①近日有报道称,某市古寺中的佛像经相关单位修复后“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朴的神韵,佛像头上还添加了飘带。有人认为此举会使塑像丢失不少历史信息。由于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施工,待相关文物专家检查评估后做出相应回复。

②在此事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修复应当“还原当时面貌”还是“保留历史痕迹”的争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理论书籍是意大利学者C·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书中对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提出双重要求,即审美的要求和历史的要求。其实,国内很早就依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国际准则,制定了我国不可移动实物遗存的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且将历史价值排在第一的位置,行业内也往往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再现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同样是提取和揭示历史信息,考古在发掘过程中强调“叠压”和“打破”关系,即一般情形下时代早的文物在下层,而时代晚的文物叠压在时代早的文物地层之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晚期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早期的文物地层。例如,我们现在盖高楼挖地基,会破坏古代人群活动的文物地层。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同样存在这种情形,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多是历史“叠压”形成的,也存在历史的“打破”关系,某个时段可能出现了大的改动或者有明显的破坏迹象,都类似于晚期人类活动“打破”了早期的历史原貌。

④所以,对于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第一个需要讨论的其实是复原到哪个时期的历史原貌或者接近哪个时期历史面貌的问题。就像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停止”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活动面上。以通俗的考古语言讲,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发掘工作就要进行到“生土”(即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为止;如果是完整地揭露一处仰韶时期的聚落,那么发掘到仰韶时期的活动面即可。

⑤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物古迹保护修复计划或者规划该如何制定。首先,要明确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经论证和专家审批通过后,组建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也就是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先行确定预期达到的目标,这样才会明确修复还原的是哪个时代的原貌,因为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对于同一文物古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群体需求自然也是有差异的。以青铜器为例,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经过2000~3000年地下埋藏、表面附有一层绿锈的模样,但对于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而言,这些绿锈是有害物质,会损害铜器本身,必须清除。而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一个物体刚刚出现的情形,即一件青铜器刚铸造出来时闪闪金黄色的模样。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非常重要,同时与大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

⑥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只能停留在某个“面”,恢复某个时代的原貌。从这个角度讲,文物保护修复其实也是一种“干预”,假使要恢复一件文物古迹最初的形态或鼎盛时期的模样,那么后期附着在其上的历史痕迹实际上是被清理了。所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无死角地提取和保留文物古迹上“叠压”“打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以便完整复原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序列。

⑦此外,文物保护修复要达到以上目标或满足大众的需求,在学科队伍中填充考古、历史、艺术方面的成员,以弥补自身专业队伍构成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不可回避的是,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和大众的“矛盾”往往从审美开始。大众对于文物古迹历史感的来源主要是“旧”,即将文物古迹的“旧”视为历史痕迹的主要构成,如果文物焕然一“新”,则人们会在观感上一时难以接受。

将这段文字填入文中,正确的位置是()。

  • A.①和②之间
  • B.②和③之间
  • C.③和④之间
  • D.④和⑤之间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