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成绩非常优秀,每科成绩都接近满分。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晓丽看着成绩单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语文80分,英语82分,数学竟然只有75分,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考的这么差。
班主任刘老师看到后看到晓丽伤心的样子,找她谈话:“晓丽,你怎么啦?”小丽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考的太差了,才考这么点分,好难过,我好怕爸妈会骂我,我也好怕他们失望。”
刘老师递了一张纸巾给小丽,继续问道:“这个成绩和你的预期差很多,是吗?”晓丽擦了擦眼泪说:“是的,以前考试都是98分以上,95分以下的成绩都很少有,可是这次才考了80多分,而且数学……”提到数学,晓丽变得更加伤心了。
刘老师接着说:“可是,初中要考90分以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像小学那么容易了,知道吗?”
晓丽想了想说:“我知道初中更难了,我爸妈也跟我说过,所以到了初中以后,我比以前更努力了,上课很专心,作业也很认真的完成了,只是有的时候老师讲的太快了,我听不太懂,有的作业也不知道对错。就算这样,也不会考的这么差。”
“那你知道班上其他同学是怎么学习的吗?“刘老师继续问。
晓丽有些落寞,“我觉得他们都好厉害,好像没怎么努力,还考的比我好。”
“你觉得那么认真的同学,真的不许不努力就能考的很好吗?还是你还没有发现他们是怎么努力的?”刘老师试着引导小丽去思考。
晓丽想了想,说:“我听说,他们晚上都会额外的做一些练习题,还会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她低下头接着说:“刘老师,其实我在班里没什么朋友,我觉得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我还是喜欢和小学的同学玩儿。”
听到这儿,刘老师认为晓丽还没有完全融入和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她决定继续耐心的和晓丽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材料2
胡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某示范高中。不久后,他就发现所在班级的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大家总是各学各的,班主任也更加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在高手淋漓的班级里,他再也没有那么容易脱颖而出了,在新的环境里,他感觉越来越孤单,喜欢上了网络游戏。在学校,他能够经常说话的,只有隔壁班一位从同一个中学考来的女同学,由于经常接触,两个人逐渐产生了好感,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回家后,也经常用手机联系。
到了高(一)上学期末,胡彬的成绩急剧下滑,班主任董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把胡彬的情况告诉了他的家长。家长与董老师协商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和隔壁班班主任及家长联系,阻止两个人早恋,二是针对胡彬薄弱科目;请家教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辅导;三是针对胡彬严加管教,控制其上网,并要求他每天放学必须按时回家。
某天早上,胡彬没有来上学,董老师给他妈妈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前一天放学后,胡彬跟那个女同学玩到很晚才回家,父母非常生气。胡彬回家后被骂了一顿,并被没收了手机。这些做法引起了湖滨的强烈反抗,他还砸了家里的东西,还差点儿跟父母动起手来,愤怒之下摔门而出……
材料3
高一(3)班班主任肖老师发现,最近班里有一些同学总是聚在一起互相吐槽自己怎么不开心.并时常将“无聊”“郁闷”“压力大”变成口头禅和不学习的借口,甚至还有同学把“自残”的伤疤拿出来给大家看,似乎在“炫耀”自己的悲伤,毫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反而引起反而引以为荣。
在一次全区教师培训交流活动中,肖老师就此问题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探讨,发现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某学校一个学生因为熬夜玩手机,不上学,在爸妈强制没收手机之后,却向爸妈喊出:“如果不给我手机,你们就再也看不到我这个儿子……”
在另外一个学校,有些学生因为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差,就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身体,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还有的学校的学生,因为向自己喜欢的同学表白被拒而茶饭不思,出现自虐的倾向……
这些现象让肖老师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你不顺心就轻易伤害自己呢。
结合材料谈谈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应对挫折?(25分)
要求:措施得当,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又有着深刻意义的主题,教师交给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十分必要。
(1)创设合适的情景和机会,让学生挑战困难,体验挫折,丰富学生的情绪感受,培养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材料一、二中的学生多是本身成绩优异、之前的学业都很顺利,少受挫折,面对挫折是才惶恐且无所适从。
(2)教给学生面对挫折时,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法。挫折往往会伴随会伴随伤心、难过、挫败感强烈等情绪,适当的情绪宣泄对于学生恢复情绪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给学生面对挫折时不要像材料三种的学生那样,不自暴自弃、自我毁弃的强大内心保证。
(4)教给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理性分析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方法和策略的技巧。理性的分析和有效的问题解决是最终走向成功,战胜挫折的保证。
此外,有效借助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同伴群里的力量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也十分必要。
我国民法是调整( )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2000年为232元,2003年为324元,2005年为450元,2008年为486 元,2009年为492元,请问人均消费总支出排第三的是哪一年?( )
2010年,京津冀经济圈的哪一经济指标值居三大经济圈之首?( )
三大经济圈中,2010年三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几个?( )
生命的本质是:( )
2009年,该省城镇人口占40%,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农村居民的2倍。请问在医疗保健、文 教娱乐服务、居住和杂项这几个消费项目中,2009年该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变化最大的 是( )。
农村居民在哪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一直大于城镇居民?( )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消费比2000年增长1. 6倍,则2000年至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多少?()
家电产品的销售结构在第四季度有所变化,12月与10月相比,销售量增幅超过一倍以上的产品有多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