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介绍,目前,很多地方的全域旅游都在“全”字上下功夫,全部门、全产业、全社会,“全”得不得了,但概念说歪了,并不是所有的都弄“全”。
事实上,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提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的共建共享。
有人认为,全域旅游就是景区全覆盖。请结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在1000字左右。
推进全域化建设实现产业全覆盖
从“观光式”到“体验式”,从跟团游到自助游,需求的变化催生了旅游行业的大变革,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目前,全国已有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上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是其中部分单位也存在“全域旅游就是景区全覆盖”等错误思维,他们因循守旧,未能树立全域化思想,未认识到旅游的未来是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
“景区全覆盖”是对全域旅游的盲目跟风。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全域旅游”。这两年来,继“大众旅游”“线上旅游”“旅游+”之后,“全域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争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地方模式。如苏州提出要打造开放式景区、没有使用者身份区分的城市公共服务,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全域旅游却是盲目跟风,在对全域发展内涵认识不清的情况下,错误地将全域旅游等同于景区全覆盖,结果进行一阵风式、运动式的旅游改革,景区景点遍地开花,地方旅游发展却未见起色,劳民伤财。
这种“景区全覆盖”的错误认识是对旅游发展的揠苗助长。近年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定制旅游、主题旅游异军突起,国内旅游行业热度持续攀升,旅游业已经成为部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却未能正确把握旅游市场动向、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是一味地求大、求全,甚至于不顾地方承载能力提出打造“景区全覆盖”,结果虽然景区景点遍地开花,但是却缺少配套旅游服务和综合治理机制。这种急于利用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却忽略市场规律的做法,不仅不能提升地方旅游品质,反而可能使地方陷入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的窘境。
旅游产业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应当转变理念,实现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即使离开景区、离开旅游团也能拥有卓越、丰富的旅游体验,期望旅游能够打破景区内外的限制、打破单一行业的束缚、打破服务领域的界限,游客需求的变化正在推进旅游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情形下,将旅游业发展成为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已经是大势所趋。为此,必须树立全域化思维,通过旅游产业同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以确保旅游产业发展热度不减。
在全域旅游时代,景区内外的边界变得模糊,区域内的居民、环境、服务、人文风情等都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要素,相信在全域化建设思维之下,必能将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下列名言、诗句和其体现的哲学原理对应一致的是: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
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相关,按照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不包括: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奋斗目标的12个方面的举措不包括:
每年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各大旅游景点周边的旅馆在价格上基本会有所上调,而在工作日,价格会有所下调,这是因为: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于这个新发展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十四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说明:
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②积极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