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刘某,46岁,在某市工地上打零工,妻子和儿子在一家超市

案例:

刘某,46岁,在某市工地上打零工,妻子和儿子在一家超市工作。一家人收入不高,生活过得平平淡淡,但他们也很知足。后来刘某在工作中经常伴随轻微乏力、发热等不适症状,碍于工作原因,刘某没有及时到医院检查。然而不久前,刘某又出现腹泻、腹痛、右肩酸痛等加重症状,在家人劝说下,才同意妻子陪同他到某市重点医院检查,没有想到刘某已经是癌症晚期,还有两个月的存活期。刘某一直不能接受自己的病情,经常乱发脾气,摔坏家具,多次偷偷流泪大哭,这对他们家庭是个沉重打击,一家人陷入悲伤境地,使全家人情绪低落,失去生活的方向。

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医务社会工作者,请设计一份为刘某及其家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方案。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答案要点】

1.

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提供一种积极、全面的照料,以控制疼痛、缓解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心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通过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服务对象能够有尊严、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通过向临终服务对象亲属提供支持与哀伤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刘某是晚期癌症患者,面临生理、心理方面的多重病情,其家属也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死亡和濒临死亡阶段,患者要承受身心方面的双重痛苦。医务社会工作者要了解临终者可能会有的恐惧、绝望、压抑等心理反应,了解临终者对于治疗的愿望,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使患者能有尊严地离世。社会工作者还要协助患者及其家人处理好医疗与后事安排、家人支持等方面的事宜。

2.

方案设计

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是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稳定的沟通关系、经济与资源的整合协助、整合生命意义与心愿达成以及哀伤辅导等。根据患者刘某及其家属的需要,为刘某及家属设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信仰等方面的临终关怀服务方案具体如下:

(1)方案目标:

①满足刘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减少他对死亡的恐惧。

②缓解刘某身体上的疼痛,减轻他的痛苦。

③保证刘某及其家庭的最佳生活,让刘某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④为刘某家属提供在刘某重病期间以及生命终结后陷入哀伤的各种支持。

(2)方案实施策略:

①为刘某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照顾和支持性照顾。

②照顾方式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受过训练的护工和家属组成的团队提供服务。

③照顾地点可以是在家里也可以是在医院。

④照顾初期以治疗性照顾为主,后期以缓和性照顾为主,去世后延伸为对其家人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协助患者及其家属适应面临的困境。

(3)方案执行:

①利用社会资源为患者刘某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协助他们认识疾病,应对实际困难。

②满足刘某的需求,对刘某的治疗以减轻和缓和痛苦为前提,包括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宠物治疗、戏剧治疗等,按摩和做运动也常用来缓解临终者及其家庭照顾人身体上承受的压力。

③协助刘某及其家属进行情绪疏导与情绪支持,通过谈论生命意义,改变错误认知,处理不良情绪,最后获得情绪上的安宁,安详地对待死亡。

④协助刘某与家人以及医疗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处理突发危机。

⑤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尽力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信息和经济援助,直接为刘某及其家人提供服务。

⑥刘某过世后要为其家人提供哀伤辅导,支持他们走出悲伤历程,重新投入生活。

(4)方案评估:

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医务工作人员一起做评估,主要包括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以及执行的效果。

【提示】本题考点是医务社会工作中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常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肿瘤治疗康复与纾缓疗护、社会工作内容以教材上内容为核心,结合方案设计能力进行回答。

更新时间:2021-11-03 17:55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社会工作者在某社区调研中发现,该社区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家庭中,有些是因病致贫,家庭照顾负担比较重;有些虽有较强的就业动机,但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有些则产生了福利依赖思想,缺乏就业动机;有些因眼高手低而无法顺利就业。

同时,社会工作者发现社区有大量资源,例如,该社区位于中心城区,社区内有不少企业和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经常开展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活动;平时,居民间关系较融洽,邻里之间常会相互照应,沟通各种信息。据此,社会工作者计划整合社区资源,为低保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

1.分别指出本案例中有哪些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

2.为了有效服务于低保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如何整合该社区内的资源?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男,25岁,未婚,初中毕业,与父母同住。李某认为钱是万能的,能够改变一切,他一直梦想着一夜暴富,对于收入较低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他从不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要求,加上学历较低,所以一直失业在家,每日无所事事。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小王认为,李某目前的状况主要由失业所致,只要替他找到了工作,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于是,小王想方设法寻找就业信息,多次向李某推荐就业岗位,但一直没有成功。因此,小王十分沮丧、困惑。

问题:

1.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小王的服务目标存在什么偏差?

2.对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小王的服务目标作出具体修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方案设计题,20分)

社会工作者发现某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便可以防止某些疾病的产生。该市早在2009年便颁布了每年为本市中小学生开展体检的政策,但该政策并没有惠及打工子弟学校。

社会工作者通过进一步社区走访发现,这些学生大多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很差,垃圾遍地,缺少公共卫生设施,社区周边只有一家正规医院’外来人口很少去。一些家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少家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还有部分家庭因为疾病陷入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社会工作者计划在该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服务项目。

要求:

分别从“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角度,为该项目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介入目标和主要介入策略。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某基金会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手术资金的支持,并指定医院实施手术。在患儿住院期间,大多数家长对患儿手术后的康复以及之后的升学、就业心存忧虑,心理压力很大。

针对上述情况,该医院社会工作部安排某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拟定一份“患儿家长互助小组”的活动方案,以协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压力。

“患儿家长互助小组”第三次活动方案的初稿如下: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2012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问题:

1.根据该次活动的目标,指出该方案具体内容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2.完善“患儿家长互助小组”第三次活动方案。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小杜是刚参加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她在为老年人服务时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服务中去;当老年人诉说自己遭受家人虐待时,她不知道如何处理;面对老年人不合理的要求,她不知道怎么应对;她也不了解从哪里可以寻找到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为此,小杜十分焦虑、沮丧、压力重重,已经哭了好几次,怀疑自己能不能从事这份工作,也没有信心把助人的工作做好,深感无助和无力。

针对上述情况,机构资深社会工作者老宋为小杜提供了督导。

问题:

针对小杜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逐一列出老宋可以开展的支持性督导的具体内容。

2.逐一列出老宋可以开展的教育性督导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小明,1 7岁,某职校学生。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截肢后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明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明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明至今没有返校。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明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小明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明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

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哪些服务需求?

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哪些工作?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某社区社会工作者计划成立“手拉手”志愿者俱乐部,他运用推动居民参与的工作方法,希望动员社区中的老年人为有需求的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动员低龄老年人参与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认为社区在搞形式主义,都是做表面文章,没什么实际意义,持观望态度。

部分老年人想参与,但遭到家人的反对,“子女怕我出意外,就不要给他添麻烦了,而且参加了对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还是算了吧。”

部分老年人对自身的能力有所顾虑,“我没有什么特长,能干些什么呀。”

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社区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应采取哪些策略?并说明运用这些策略时的工作重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方案设计题,20分)

某社区矫正机构计划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综合管理纳入服务范围。经调查,该社区刑满释放人员中无业者居多,但社区就业资源的利用率却较低。对此,社会工作者对有劳动能力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对社会工作者说:

“我们这种人是社会的‘渣子’,在里面蹲了那么多年,现在出来还能有啥用,什么都不会,出门坐哪路公交车都搞不定,更别说工作了。”

“到哪里人家都戴有色眼镜看我,犯了一次错误,难道要一辈子受惩罚?”

“现在找工作都得上网,我连电脑都不会用,去哪儿找工作都不知道,哪家单位会要我啊。”

“社区里适合我们的岗位不多,上次去办理就业登记,人家看了我的档案就说,好多人还安排不过来呢,你就慢慢等吧。”

“社区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跟也跟不上。再说现在工作,都要政审,我们肯定通不过的。”

“我大字不识几个,所以要求也不高,工资高点儿,活儿轻点儿,能坐在办公室上班就可以了。”

要求:

结合本案例,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各层面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某社区青少年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发现,该社区里有不少青少年以抽烟、喝酒、说脏话为时尚,行为也“匪里匪气”。因此,社会工作者以班都拉(Albert Bandura)的观察学习历程的步骤顺序,组织了“什么是时尚”的主题活动,改善青少年对时尚的认识。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历年真题,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问题:

1.依据班都拉(Albert Bandura)观察学习历程的要求,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该主题活动顺序中存在的错误,并用上表中与小组活动内容相对应的英文字母代码,重新排列小组活动节次的正确顺序。

2.结合案例说明上述主题活动主要采用了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哪些治疗技术。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解析题,20分)

小军,15岁。其父工作繁忙,与小军很少交流;其母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

期中考试时,小军的成绩降到了班级后几名,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父亲回家后,母亲又把矛头指向父亲,继而引起夫妻间的激烈争吵。小军觉得再也待不下去,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父母在同学家里找到了小军,但小军对父母不理不睬,拒绝回家。母亲焦急万分,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社会工作者与小军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主要对话内容如下:

母亲:“辛辛苦苦养他这么大,现在他却离家出走,我实在伤心透了。请你帮帮我,尽快劝我儿子回家吧。”

社会工作者:“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愿意帮助你,我们是否可以商量一下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母亲:“这是我儿子同学家的地址,你赶紧去劝劝他吧。"

社会工作者:“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

母亲:“我怎么会有问题?我对儿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要怪就怪我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一点也帮不了我,要谈你就找我丈夫去谈吧。”

社会工作者:“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回家?”

母亲:“是的,请你尽快帮我吧,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社会工作者:“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

接案面谈就此结束。

问题:

结合本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上述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