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琴,50多岁,机关干部,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较高,夫妇俩平时就感情不和,现在丈夫早出晚归,常在外“拈花惹草”,对家中的事不管不问,只把工资交给妻子,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雅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30岁,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与奶奶关系亲密,至今没有固定工作,常闲待在家,雅琴看他不顺眼,两人口角不断。女儿在雅琴身边长大,母女关系十分亲密,可女儿只谈朋友不结婚,也给雅琴增添了许多烦恼。
雅琴的丈夫在其父亲去世后,将没有收入、身体有病的母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这给雅琴增加了负担,雅琴内心十分不满,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雅琴的丈夫为了避免与雅琴冲突,逃离家庭矛盾,始终保持“中立”角色,两个孩子与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冷淡。
这个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雅琴觉得家里人在躲避她,也担心丈夫有一天抛弃她,脾气越来越暴躁。雅琴感到很孤独无助,也无法向亲友诉说苦恼,所以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求助。
问题:
1.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说明本案例中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
2.依据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指出该家庭中的哪些关系需要改善?
答题要点: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米纽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该模式认为,每个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涉及家庭系统中的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以及权力结构等。
(1)本案例中,雅琴家庭中的儿子和婆婆关系亲密,雅琴和女儿关系亲密,分别形成一组更小范围的系统,形成两个次系统。
(2)在雅琴家庭中,雅琴与丈夫之间,雅琴与儿子、婆婆之间,雅琴和女儿与儿子和婆婆两个次系统之间,两个孩子与父亲三个人之间,都关系冷淡,存在矛盾和明显的分割界限,形成家庭系统之间的边界。
(3)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雅琴家庭中,雅琴扮演妻子、母亲和儿媳的三重角色,承担管理家务、照顾丈夫孩子、照料老人的责任;丈夫同时也扮演父亲和儿子的双重角色,承担家中经济来源、照顾孩子、老人的责任;两个孩子和老人也都在自己的角色上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功能正常的家庭中,每个成员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但在雅琴家庭中,各成员间摩擦大、配合程度低,角色和责任分工存在缺陷.致使家庭功能失常。
(4)在雅琴家庭中,丈夫常年在外,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雅琴占据权力结构顶端位置;但婆婆进入家庭一起生活之后,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说明婆婆或其所属次系统试图挑战以雅琴为主的家庭权力运作方式。
2.米纽秦认为病态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现象。
(1)家庭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边界不清晰就会出现纠缠与疏离的现象。在雅琴家庭中,儿子与婆婆关系密切,女儿与雅琴关系亲密,形成两组纠缠的关系;两个孩子与父亲之间,雅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儿子与母亲之间都表现得关系疏远、冷淡甚至冲突,形成数组疏离的关系。
(2)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些成员就会形成同盟,与其他成员对抗。在雅琴家庭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时形成同盟与其他成员或同盟对立,形成联合对抗的关系。
(3)家庭成员之间通过第三方实现相互沟通交流,这样就把第三方带人两人的互动关系中,这种现象称为三角缠。在雅琴家庭中,由于婆媳关系的摩擦,把雅琴儿子、女儿也带人了双方的摩擦中,这就形成了三角缠的关系。
纠缠、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这几种不良关系导致了雅琴家庭的病态家庭结构,严重妨碍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社会工作者采取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协助雅琴,对家庭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进行改善。
小辉上小学二年级时,他的爸爸突发急病去世,妈妈因此受刺激得了间歇性精神疾病。妈妈病情发作时,不仅没有能力照顾小辉,而且会无故殴打他。最近,妈妈病情加重,试图自杀,被邻居及时发现并制止。
村儿童主任将小辉的情况紧急报告给镇政府。镇政府委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入村支援。社会工作者评估发现,小辉今年刚满10岁,身体严重消瘦,已经半个多月没去上学了:小辉的妈妈需要立即入院治疗;小辉家在当地没有亲戚,当前亟需处理小样的临时安置问题。
上级民政部门接到镇政府的报告后,决定依法对小辉实施临时监护,委托村委会采取家庭寄养的方式进行临时安置。村儿童主任和社会工作者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征得小辉及其妈妈的知情同意,面向全村招募临时寄养家庭,并对报名的家庭进行筛选,最终评审出一个合格家庭。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小辉面临的主要问题。
2、按照家庭寄养服务流程,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后续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某镇社会工作站派遣社会工作者进驻移民搬迁新建社区开展专业服务,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社会工作者通过家访发现:王老汉一家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区搬迁入住新建社区,老伴几年前过世:儿子、儿媳在外省打工,会定期寄钱回家,但人很少回来;
孙儿由王老汉独自照顾。王老汉对社区不熟悉,遇到困难时也不知道该找谁来帮忙,为此他感到十分苦闷。由于搬迁的缘故,与王老汉关系密切的原住地乡亲中只剩下十几个人还保持着联系,经常来往的只有两三个人。这些乡亲表示,如果王老汉有需要的话,他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工作者还了解到,新建社区中的移民家庭大多有相互联系的意愿,而且不少热心居民愿意提供志愿服务。
针对上述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采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策略,从个人层面强化王老汉的网络效益。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从哪些方面评估了王老汉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2、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步骤强化王老汉的社会支持网络效益?
D社区没有物业服务单位,长期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为此,社区居委会委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居民成立“物业自我管理委员会”。
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社区分析:经过深入社区观察发现,D社区地处市中心,住房和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居住的主要是低收入家庭、空巢老人和流动人口,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借助查阅资料进一步分析了社区的历史、人口结构和社区资源等基本情况:
通过访问居民了解到,D社区还存在居民的社区 参与热情和水平不高,缺少骨干,没有成熟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协商活动一直组织不起来等社区内共同性问题。
问题:
1.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开展哪些社区分析工作?
2.从扩大社区参与的角度,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从哪些方面开展服务?
某校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好地开展学校保护工作,成立了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组。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有欺凌行为的学生中,不少人缺乏基本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的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的不善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用暴力方式释放负面情绪;有的虽知道欺凌行为不好,但无法自我控制。
在学校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计划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这些学生科学管理情绪。小组总体目标为:通过提升学生情绪觉察、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等能力,预防和消除欺凌行为。小组共分五节。
要求:
结全案例,完成本情绪管理小组计划的设计,只需列出每节活动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者在某社区开展需求调研时发现:该社区的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妇女共30名。她们大多从农村嫁到城里,婚后长期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身边几乎没有能谈心的朋友。由于没有工作收入,她们的家庭地位较低,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只能忍气吞声。因此,她们希望学一些在家能做的手工编织技能,实现劳动创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提升自身价值和家庭地位。
结合需求调研,社会工作者组织这些妇女成立了手工编织互助组。在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时,她们认为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制定培训内容和学习计划,因此几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不自信,她们在培训活动的讨论环节也很少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该社区低收入家庭中的妇女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需求?
2.运用参与式学习方法,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采取哪些策略促进这些妇女的改变。
某地发生特大洪水,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企业停产,学校停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助政府部门及时疏散、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
社会工作者在救灾过程中发现,一些受灾群众因目睹家园被毁的场景而深陷痛苦,难以自拔;一些受灾群众害怕洪水再次来袭,时刻处于紧张、无助和恐惧的状态,一些受灾群众认为邻居分配到的饮用水、衣被等应急救助物资比自己多,心生不满,导致邻里关系紧张;还有一些受灾群众担心灾后生计问题,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要求:
设计一份灾害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只需列出灾后救助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服务目标和主要服务策略。
某社区一些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冲突频发,家长十分焦虑。为此,社会工作者采用“父母效能训练模式”为这些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小组,小组共分为六节。以下对话节选自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小组过程记录。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感谢家长A的分享,我们来听其他家长在亲子光系中的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家长B:“我跟A一样,我这天天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可是她居然说我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
家长C:“我儿子更过分,我只数落了他几句,他居然把门一摔,好几天不跟我说话。越这样,我越说!”
家长D:“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讲道理有什么用?我家孩子也是一样,就得打!”
第六节:
社会工作者:“咱们的小组快接近尾声了,请各位家长分享一下在小组中的收获吧。”
家长E“我收获很大,以前与儿子沟通的时候总是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其实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家长C:“是啊,咱们做家长的谁不为孩子好,但也得注意方式方法。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一味指责孩子,也要听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D:“而且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独立,咱们做家长的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A:“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平时注意交流方式,夫妻之间不能一言不合就吵架。”
家长B:“一句话总结,我觉得我更会做家长了。”
问题:
1.运用家庭系统理论,分析案例中亲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案例说明该亲职教育小组实现了哪些具体目标?
小明年龄10岁,一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离家不知所踪,小明与70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社会工作者小顾通过家庭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小明因目睹了父亲的车祸惨状,常常半夜惊醒,有时会突然大声尖叫,并伴有攻击性行为,为补贴家用,爷爷捡拾废品,家中和楼道堆满杂物,小明身上总有异味,爷爷年事已高,对小明的照顾越来越力不从心;小明常常逃学,整日在外游荡,考试成绩差,经常遭到爷爷打骂。
为回应小明的多元化需求,小顾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与小明和爷爷多次沟通,共同制订整套服务计划,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展服务:联系儿童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对小明的创伤后症状开展游戏辅导;推荐小明参加社区“四点半课堂”;动员社区志愿者为小明和爷爷提供生活照料;通过慈善总会对接爱心企业,为小明申请到一笔救助金,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小顾对上述服务进行了持续追踪和监督。
问题:
1.分析案例中小明的需要。
2.分析社会工作者小顾在上述工作中遵循了哪些个案管理原则?
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经常遇到以下困惑:有些学生有求助解决个人问题的意愿,但由于学校学习任务重,作息制度严,无法接受较长时间的个案面谈辅导;有些学生有青春期困扰、异性交往、亲子关系等私密问题需要咨询辅导,但羞于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疑难复杂的个案面谈辅导时,也会出现思考不周、应对欠妥的情况。
社会工作者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将传统的个案工作服务形式进行了延伸,在面对面辅导的同时,增加了“社工信箱”的服务形式,通过设置信箱和广泛宣传,邀请学生将自己的困扰和需求写在纸上投递到信箱,社会工作者阅读信件并组织回信,给予来信求助的学生以及时辅导。
问题:
1.本案例中的“社工信箱”与传统的个案工作服务形式相比,有哪些创新点?
2.社会工作者收到学生来信后,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以保证服务质量?
因相邻市场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某社区被划定为疫情高风险地区,紧急实施封闭式管理。
在该社区封闭式管理期间,有的残疾人暂时中断了康复治疗:有的独居老人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亲友也无法去照顾;有的孩子因对病毒产生恐惧,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部分辖区居民因生活诸多不便而情绪激动,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多方联动,参与抗疫行动。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资源图和社区组织名录,动员社区商户为居民调配急需的生活用品;社会工作者认真分析社区各方力量的特点,创造机会,推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和社区志愿者等为社区特殊人群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尤其注重动员和培有社区居民骨干积极参与上述各项服务。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该社区提供哪些服务?
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推动了多方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