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卫类主治医师内科主治303->患者男,43岁,以"乏力1个月"为主诉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

患者男,43岁,以"乏力1个月"为主诉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乏力、心悸,休息后可缓解。患者现乏力明显,嗜睡,饮食不佳,尿色呈深黄色,大便正常。病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T37.1℃,P92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查体合作,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巩膜黄染,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出血点,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未及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7×10g/L,HGB48g/L,PLT119×10内科主治303,章节练习,专业实践能力303/L,RET33.2%。

  • A.CD55
  • B.Ham试验
  • C.风湿三项
  • D.抗核抗体
  • E.染色体
  • F.CD59
  • G.CD33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A、B、F
本题解析:

2.直接法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测定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的不完全抗体和补体较敏感的方法,是诊断AIHA的重要依据。

3.对于PNH患者Ham试验特异性高,敏感性差,流式细胞术发现粒细胞的CD55、CD59表达下降是诊断本病比较特异和敏感的指标。

4.原因不明的原发性AIHA占45%。继发性的病因有:①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②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③淋巴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④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甲基多巴,氟达拉宾等。

5.治疗: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也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作用不持久。②脾切除:脾是产生抗体的器官,又是致敏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温抗体型AIHA切脾后,虽然红细胞仍被致敏,但抗体对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却减小了,术后有效率为60%。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为IgG型者,切脾疗效可能较好。术后复发病例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有效。③免疫抑制剂:可与激素同用。总疗程约需半年左右。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试用4周如疗效不佳,应改用其他制剂。疗程中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⑤继发性AI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6.免疫抑制剂应用指征:①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缓解者;②脾切除有禁忌者;③泼尼松量需10mg/d以上才能维持缓解者。常用药有达那唑,霉酚酸酯(MMF,骁悉),抗CD20的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可与激素同用。总疗程约需半年左右。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试用4周如疗效不佳,应改用其他制剂。疗程中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更新时间:2021-11-05 11:0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切牙联线略为平直,从尖牙的远中才转向后端,这种牙列形态是

  • A.方圆形
  • B.卵圆形
  • C.尖圆形
  • D.方形
  • E.混合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从上颌侧切牙的远中逐渐转向后端,使前牙所联成的牙列较圆,这种牙列的形态是

  • A.方圆形
  • B.卵圆形
  • C.尖圆形
  • D.方形
  • E.混合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从上颌侧切牙的切缘即明显转向后端,这种牙列形态是

  • A.方圆形
  • B.卵圆形
  • C.尖圆形
  • D.方形
  • E.混合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牙本质过敏症的症状是

  • A.定点性咀嚼痛
  • B.阵发性闪电样痛
  • C.机械性刺激痛
  • D.咬合痛、叩痛
  • E.疼痛不定位,夜间加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尖周炎可以出现的疼痛是

  • A.定点性咀嚼痛
  • B.阵发性闪电样痛
  • C.机械性刺激痛
  • D.咬合痛、叩痛
  • E.疼痛不定位,夜间加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寻常性天疱疮的表现是

  • A.棘层松解
  • B.棘层增生
  • C.溃疡
  • D.角化异常
  • E.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扁平苔藓的表现是

  • A.棘层松解
  • B.棘层增生
  • C.溃疡
  • D.角化异常
  • E.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上皮异常增生的表现是

  • A.棘层松解
  • B.棘层增生
  • C.溃疡
  • D.角化异常
  • E.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属于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是

  • A.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
  • B.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
  • C.韦荣氏菌
  • D.乳杆菌、放线菌和优杆菌
  • E.消化链球菌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属于革兰阳性的厌氧球菌是

  • A.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
  • B.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
  • C.韦荣氏菌
  • D.乳杆菌、放线菌和优杆菌
  • E.消化链球菌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