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新学制”改革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阶段。
错误
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1922年“新学制”改革的核心应当是中等教 育阶段。“新学制”改革的孕育,一个主要的原 因,即在于民国初年以来形成的学制仍存在不少 的问题,特别是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太 偏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 齐划一而灵活性不够。另外,中等教育的课程、 教法等方面亦存在不少与实际不符的问题,难以 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对 教育的要求。 对于中等教育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其 一,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 教育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 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 f 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 展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属于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在观念学习应达到( )
下列属于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是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某同学特别注重单词运用情景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反映学生需求的是
白居易在不同地方听到了同一种早莺的鸣叫,感受却不一样。他用优美的诗句感慨道: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
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造主义教育家主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多报告》提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
关于教育学科性质,乌申斯基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