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是历史的进步。
错误
这一表述是片面的。 (1)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 1929年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 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 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 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 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 定。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该宗旨就其实质而言,是国民党反共、反对 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 全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目标。 (2)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 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 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 及其方针政策。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第157次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 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 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属于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在观念学习应达到( )
下列属于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是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某同学特别注重单词运用情景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反映学生需求的是
白居易在不同地方听到了同一种早莺的鸣叫,感受却不一样。他用优美的诗句感慨道: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
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造主义教育家主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多报告》提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
关于教育学科性质,乌申斯基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