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历史->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二

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

(1936年7月15日)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

年9月1日)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3)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原因: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准备抗日”。成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更新时间:2021-12-05 14:48
若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属于

  • A.基础研究 定性研究
  • B.基础研究 定量研究
  • C.应用研究 定性研究
  • D.应用研究 定量研究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要求在观念学习应达到( )

  • A.接受水平
  • B.组织水平
  • C.性格化水平
  • D.反应水平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属于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是

  • A.根据背景推测照片中人物的身高
  • B.预测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的时间、地点
  • C.测算某一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D.评价某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某同学特别注重单词运用情景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细加工
  • D.资源管理策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反映学生需求的是

  • A.小张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
  • B.小王希望自己规划假期活动
  • C.小赵希望自己的英语发音越来越好
  • D.小李希望得到最新款手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白居易在不同地方听到了同一种早莺的鸣叫,感受却不一样。他用优美的诗句感慨道: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

  • A.情境性
  • B.客观性
  • C.社会性
  • D.主动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造主义教育家主张

  • A.编制实施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校课程
  • B.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 C.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应居于中心地位
  • D.学校课程内容应贯穿渗透基督教精神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

  • A.泛爱主义教育
  • B.要素主义教育
  • C.进步主义教育
  • D.自然主义教育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多报告》提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

  • A.初等教育均衡发展
  • B.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儿童实施
  • C.高等教育大众化
  • D.普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教育学科性质,乌申斯基的看法是

  • A.探讨个人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 B.人类教育问题:科学
  • C.如何了解人和培养人的高级艺术
  • D.学校教学目的高级艺术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