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材料,完成第题。李清照《词两首》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完成这两首词的比较阅读。(25分)

查看材料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解题思路】

(1)比较《醉花阴》《声声慢》的不同之处。

(2)回忆教学过程设计包含的几个环节。

(3)完成两首词比较阅读的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诵读欣赏,比较《醉花阴》《声声慢》

1.再读诗歌.想一想,同是为了消愁,这两首词中的酒一样吗 从中可以看出两首词表达的“愁”有何区别

明确:

从字面上看,《醉花阴》中只说是酒,《声声慢》中说酒是淡酒。实际上,酒并无浓淡之分,只是词人变化的心境影响了她对酒品尝的感觉。就其心境而言,其一是淡淡的寂寞,别离相思寂寞之闲愁:其一是浓重的伤悲.国破家亡夫丧之哀愁。

2.两首词中除了都有“酒”之外.还出现了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如黄花、风等,试着比较一下:

①问题:两处“黄花”营造的效果一样吗

明确:

黄花.菊花.除了显示菊花特有傲霜清癯的特点,还有暗示季节、渲染悲秋气氛的作用。古人悲秋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故都的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认识“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但是两首词中黄花不同的情态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悲秋情绪,《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一句相比,后者的描写更加惨烈,凸显出愁的浓重。

②问题:两处“风”营造的效果一样吗

明确: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的轻柔灵动和《声声慢》里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狂急寒冷形成了对照.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内心中愁情分量的轻与重。可见,《声声慢》一词中表达的愁情要浓重很多。

3.这首词中还有哪些事物的出现也有助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呢 请简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梧桐、大雁、细雨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恰是借助传书的鸿雁一物表达出词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无限怀想.对物是人非重大变故的无限悲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又是用秋雨的绵密凄寒和雨打梧桐的点滴不尽,细化了词人内心无限的哀伤与愁思.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那个长久枯坐窗前静听落雨的悲情老妪的清瘦的身影。

4.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述《吾国与吾民》中有这样的表述“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这些带有作者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的事物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正是借助于这些意象把个人情感与自然之景物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品味意象)

5.小结,学生齐读两首词。

更新时间:2022-02-27 05:5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查看答案
判断题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试卷3

  • A.0
  • B.1
  • C.2
  • D.3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第一部分数学学科知识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高中数学专项训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对高中数学的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 B.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C.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 D.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单一化评价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第一部分数学学科知识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