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
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
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渴望春天》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魅力,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欣赏、合作等方式,培养音乐表现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知识与技能】体会6/8拍活泼、欢快的特点,了解弱起小节和临时变化音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渴望春天》。
【难点】掌握弱起的演唱,体会6/8拍活泼、欢快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组织教学
教师在门德尔松《春之歌》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情境创设
继续播放《春之歌》,并配以多幅春的图片。
教师:春是四季之首,是艺术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关于春天的古诗词?
(《春晓》《绝句》《春望》……)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渴望春天》。
【设计意图】
古今中外有很多以春作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以此为契机,将音乐、图片等结合起来,塑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新课的期待感,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阅读歌词,初步体会和感受歌词的意境。
教师: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遍歌词,看看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
(对春天的渴望,一种欢快、迫切的心情)
?2.对比分析,解决难点。
(1)揭示歌曲。
教师:我们来试着给这段歌词配上旋律,我给大家两段音乐,大家听听哪个更适合它,并说明理由。
分别播放《四季歌》(2/4)和《渴望春天》(6/8)的旋律片段。(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揭示答案并完整播放《渴望春天》。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歌词的韵律感在旋律片段中寻找对应旋律,这种新奇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2)感受歌曲中的节拍与力度的关系。
教师:歌曲中的节拍是如何体现欢快情绪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之所以给我们活泼、欢快、愉悦的感受,主要是由音乐的节拍决定的。歌曲《渴望春天》是6/8拍,6/8拍本身就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此外,歌曲还采用弱起开头,更能表达出人们渴望春天的迫切心情。
(3)学生跟教师一起做6/8拍划拍练习。
(4)学生跟音乐一起做6/8拍划拍练习。
?3.学唱歌曲,回答问题。
(1)分析歌曲中的音乐要素(情绪、力度、速度、乐句)。
(2)弹奏《渴望春天》,让学生仔细聆听伴奏。
(3)配合旋律做手势或自由律动。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
(4)解决乐曲中的知识点。(变化音、延长音、装饰音等)
(5)用正确的方法演奏、演唱。(教师范唱错误与正确两种唱法,学生辨别;教师揭示正确唱法,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
(6)作者介绍,拓宽视野。
《渴望春天》是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当时,莫扎特已经贫病交加,濒临绝境。歌曲中却没有丝毫的伤感与绝望,反而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以及对春天的热切期盼。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坚定意志、刚毅性格和乐观态度。就让我们怀着对艺术家的崇敬和钦佩之情,来演唱这首歌曲吧。
【设计意图】
将歌曲的作曲者和创作背景放在最后作为点睛之笔,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余,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升华,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融入情感。
(7)全体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1.小结:我们盼望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自然赋予我们用之不尽的青春活力。我们更应该珍爱生活中的明媚春光,用它们交织成永远唱不完的春之歌。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宝贵的青春年华,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定能唱响自己人生的“春之歌”。
?2.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以其他季节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大家互相分享。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大碗岛的星期天》是哪一位画家作品?( )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能够使人联想到的美术作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