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说明以下几句话的基本含义,并结合这些内容简要论述唐律的特点。
A “诸共同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减一等。”
B. “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故曰‘大不敬’。”
C.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详解】A句是对共犯的规定。唐律规定,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称为共犯,其中“造意为首,余并为从”,指提议的主谋者是首犯,其他参加者为从犯。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区分首从的标准有所不同,如若家长与家人共犯,或监临主守参与共同犯罪,则无论家长或监临主守是否为“造意”者,均以首犯论处,表明了立法者加重家长和监临主守责任的意图。对于共犯的处刑原则是,造意者依律处断,随从者减一等处罚。这一规定有利于区别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重点打击首犯。但对于某些严重的犯罪,如谋反、谋大逆等则不分首从,一律严惩。B句是对“大不敬”罪的解释和说明,目的是引用儒家经典阐发封建礼教的“义理”,引礼入法。C句是有关类推原则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当处理某一案件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唐律规定可以适用类推原则,即“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其中所说的“出罪”是指减轻或免除刑罚,其“入罪”是指确定有罪或加重刑罚。适用类推的具体办法是:对那些应当减轻或免除刑罚的犯罪,可举出重罪条款以比较轻罪,使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得以减轻,这就是所谓“举重以明轻”;对那些应当加重处罚的犯罪,则可以举出轻罪条款以比较重罪,使犯罪人受到较重的刑罚处罚,这就是所谓“举轻以明重”。这一规定使得封建法网更加严密,适用法律更加灵活,不论对某一行为法律是否明文规定为犯罪,只要被认为是“不应得为而为之”,均可通过类推予以制裁。但是这与现代刑法所遵从的“罪刑法定主义”思想有较大的差距。
以上几句话反映的唐律的基本特点是:
(1)“礼法合一”。唐代继承、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正如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的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封建统治。(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代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特别是在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西晋修律曾将773万余字的汉律令缩减为126 300字,至此,立法发生了重要变革。北齐律在此基础上定为12篇949条,内容进一步得以精简。唐朝在前律的基础上,再次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12篇502条。
(3)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死刑只有绞、斩两种;流刑除加役流外,只服劳役一年;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刑罚的加减原则,也是以从轻为特点。如凡加刑,依次递加一等;凡减刑,依次递减一等。但加刑时,一般不加死刑,个别加至死刑的,则处绞而不处斩。减刑时,“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即斩减一等,不是处绞刑而是流刑三千里;流三千里减一等不是处流刑二千五百里,而处徒三年。由此可见唐律用刑持平的特点。
(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唐律用语精练明确,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准。如自首、化外人有犯、类推原则的确立都是集中表现。为了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了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唐律还进一步明确公罪、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如《斗讼律》解释“过失杀”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共举重物力所不至,若乘高履危跌足,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类,皆是。”总之,唐律以其结构严谨、立法技术完善而被举世称道。
由此可见,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它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请分析说明以下几句话的基本含义,并结合这些内容简要论述唐律的特点。
A “诸共同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减一等。”
B. “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故曰‘大不敬’。”
C.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下列属于想象竞合犯的有( )。
A甲对正在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警察实施暴力,使之受轻伤
B.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50万元定金后逃逸
C.丙明知是枪支而盗窃
D. 丁盗窃铁路的铁轨,数额较大
对( )犯罪,可以行使无过当防卫权。
A抢劫 B.绑架 C.非法拘禁 D.强奸
下列哪些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
A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B.脱逃罪
C.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D.武器装备肇事罪
()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
A无意识的动作或者言论
B.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强制下形成的动作
C.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行为人无法履行其义务
D.驱使动物侵袭他人
盗窃、诈骗、抢夺罪在下列哪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抢劫罪?()
A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这是转化的前提
B.必须是使用了暴力、恐吓等威胁手段
C.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D.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与主刑刑期相等,同时执行
B.被判处拘役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C.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一般要剥夺政治权利,其刑期与主刑一样,同时执行
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是()。
A火车 B.汽车 C.航空器 D.拖拉机
采用以下哪些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可以认定为妨害公务罪?()
A暴力方法 B.威胁方法 C.拖延方法 D.不作为方法
利用下列哪些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不可能构成抢劫罪?()
A以揭发隐私相要挟,逼他人交出财物 B.用酒灌醉他人
C.乘人不备,公然夺取 D.利用他人昏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