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心脏挤压法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胸外心脏挤压法的操作要点如下:
(1)使病儿仰卧,背部有硬物支撑。将病儿脸朝上躺在平直的木板或平整的地面上,背部有硬物支撑。如果原来躺在软床或帆布担架上,要移至硬板或地面上,才能使心脏挤压有效。
(2)挤压心脏。
①对新生儿:用双手握住其胸,用两拇指按压胸骨(乳头连线的中央),使胸骨下陷约1厘米左右,然后放松,每分钟按压120次左右。
②对3岁以下小儿:左手托其背,右手用手掌根部按压胸骨偏下方,使胸骨下陷约2厘米左右。胸骨下陷则挤压心脏,心脏收缩将血液注入动脉;当救护者手放松时(手不离开原位),心脏舒张,静脉血回流人心脏。如此,每分钟80次左右。
③对年长儿童:救护者把右手掌放在胸骨偏下方,左手压在右手上,呈交叉式,以助右手之力,每分钟按压60~80次。
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要垂直向下用力,挤压面积不可过大,以免伤及肋骨,更不能挤压左胸乳头处,该处为坚硬的肋骨,非但起不到按压心脏的效果,还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刺伤肺脏,使病情加重。
(3)与口对口吹气法同时进行。
垂危病人,呼吸、心跳常同时停止,胸外心脏挤压与口对口吹气须同时进行。可每吹一口气,做心脏挤压4~5次。为了避免吹气和挤压互相干扰,吹气时,挤压的动作暂停。若仅一名救护人员,可先吹两口气,再做8~10次心脏挤压,然后再吹两口气,再做8~10次心脏挤压,也能收到较好的抢救效果。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
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毛泽东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