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即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在整个幼儿期,社会性情绪不断发展,出现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儿童开始是为了逃避惩罚和得到他人的认同而开始遵守情绪表达规则,随着情绪表达的逐渐社会化,幼儿逐步发展出遵守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并尽可能表现出积极情绪。4岁儿童主要依靠眼色作为交往手段,而8岁儿童则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手段。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
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毛泽东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