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什么?
埃里克森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零至一或一岁半)。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2)自主对羞怯、怀疑(一或一岁半至三或四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
(3)主动对内疚(三四岁至五六岁)。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对自卑(六至十一岁)。这阶段已进入学龄期,在学习上如果得到鼓励,则发展了勤奋之感;反之则自卑。勤奋和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有关。
(5)同一对角色混乱(十二至十八岁)。同一感是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整合的适应之感。同一性的混乱或角色混乱是指内外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同一性的形成是个性的形成,即获得一致的、良好、完整的个性。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把人格发展阶段延伸到一生,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特色。该阶段是人们求爱或早期家庭生活阶段。
(7)创造对停滞(成年期)。这时期的人显示出创造力或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8)完善对失望(成熟期)。完善是指自己感到一生过得不错,表现崇高的意愿,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失望则指后悔过去走错了路,想重新开始又觉得太晚,恐惧死亡,对人生感到厌恶和失望。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
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毛泽东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