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3岁半,在幼儿园里,他很喜欢搭积木,每当有人问谁搭得漂亮时,他总是说自己搭得好,而事实并非如此。请结合幼儿自我评价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其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包若维奇认为,幼儿最初的自我评价几乎没有理智成分。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作品的评价有相当大的偏向性。
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
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高评价自己。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自我评价受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
②从按外部行为的评价,变为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较多只根据某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④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水平与其对评价活动的态度也有关,对评价活动的态度积极,则自我评价的水平也较高。
综上所述,亮亮的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其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进行自我评价,其自我评价几乎没有理智成分,因此过高评价自己。另外,亮亮的自我评价也受他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因此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他也总是认为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
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毛泽东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