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趋势与年龄阶段的关系。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0~1岁儿童感知觉特征
从出生到1岁,是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其具体特征如下:
①儿童出生时就已经有各种感觉,如:物体碰到面颊,新生儿就会表现出吸吮的反应来,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已有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等,这是生理性的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
②知觉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在感觉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视知觉,而且开始出现不同感觉道的协同活动,听到声音,他会把视线和头转向声源,这些协调的反应是知觉活动。
③原始的感知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感觉分化,即不同感觉道对相应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射活动,但原始的感知过程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低的,如:新生儿对任何触及嘴唇的东西都做出吸吮反应。以后,新生儿有了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表明新生儿的感知过程的综合能力在提高。
(2)1~3岁儿童感知觉特征
1岁到3岁,是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其具体特征如下:
①出生后第一年,婴儿已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说明他已具有了知觉的恒常性,这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②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婴儿对事物的知觉渐渐和具体表象联系起来。
③2岁后,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逐渐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3)3岁以后儿童感知觉特征
3岁以后,是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其具体特征如下:
①开始掌握知觉标准。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如幼儿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就能够知道“上午”和“下午”,实际上这时他已掌握了“知觉标准”,这已不单纯是时间知觉,而是时间概念了。
②观察力得到发展。3岁以后,幼儿的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4、5岁以后观察力进一步发展,能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
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毛泽东在(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