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美苏为了争霸,由战时的同盟迅速转向了战后的敌对,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在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针锋相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回答:政治上,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成立了经互会。
教师追问:最为剑拔弩张的要数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了,美苏为了牵制对方,在军事上分别形成了什么组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过渡:美苏之间针尖对麦芒,为了遏制对方的势力,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氛越来越紧张。
教师提问: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代表的事件是什么?简要介绍。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1948年,爆发了柏林危机。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将联邦德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中。苏联针锋相对,于1948年封锁西柏林。这就是“柏林危机”。
(二)形成过程
教师展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图片,提问: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美国利用“柏林危机”策划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美国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行动?
学生根据图片,回答: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教师追问:面对美国的举动,苏联也在摩拳擦掌,为了对抗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国家采取了怎样的举动呢?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之间交流,回答:1955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档案馆,观看三组图片《美苏手指下的地球》和《两种颜色的世界》;《核弹威胁下的世界》和《两强相争》;《高墙隔开的柏林》《美军汽车开过38线》和《美军入侵越南》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实则是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工具。美苏“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组代表根据材料一,回答: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第二组代表根据材料二,回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第三组代表根据材料三,回答: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后思考德国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请同学们课下准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下列国家中,建造了胡夫金字塔的是()。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马老师在活动反思中写道:"使用档案袋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经常需要花费些额外的时间,与其在这些花样上花时间,不如把精力多用在孩子身上。”这边明马老师()
下列选项中,作为北京传统民居代表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