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经济特区的创办
2.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在这种政策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讲清楚经济特区创办的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谈一谈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2.简述历史教学的主要原则。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唱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学生聆听。
教师设疑: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么?这个“圈”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邓小平决定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性事件。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他是如何创办的吗?特区创办之后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概况
教师请学生回顾旧知并阅读课本,提问:为什么要创办经济特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引导设问:对外开放的步骤就是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究竟什么是“经济特区”?“特殊”之处如何体现?
学生回答:“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利用特区吸收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这也是“特殊”的体现。
(二)历程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问:有哪些城市成为了经济特区?是如何一步步创办的?
学生回答: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后于1988年又加入了海南岛。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广东谈话的材料,设疑:第一批城市均选自广东和福建两省,这是为什么?
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学生分析史料: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有许多海外华侨,他们有资金和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教师展示《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大家可以从地理位置上思考一下。
学生观察概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地理位置优越,这使外贸、运输比较方便。而且这些地方背靠大陆,有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教师补充:结合古代、近代的历史来看,这些地方与海外也有密切交往,有一定的外贸基础。
(三)作用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经济特区的创办有何作用?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呢?
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小组代表归纳: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1992年,五个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对外出口方面都领先其他城市,这对沿海地区发展经济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师顺势展示深圳的今昔对比图片,并讲解: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
作业:课下搜集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资料,感受一下对外开放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带来的变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5)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简述历史教学的主要原则。
【参考答案】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3)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6)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7)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下列国家中,建造了胡夫金字塔的是()。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马老师在活动反思中写道:"使用档案袋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经常需要花费些额外的时间,与其在这些花样上花时间,不如把精力多用在孩子身上。”这边明马老师()
下列选项中,作为北京传统民居代表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