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中考语文->郑和的远航    ①

郑和的远航

    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

 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⑤“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乘员只有88名。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仅    而且            B.即使    也

C.虽然    但是            D.因为    所以

2.根据第②---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


image.png


3.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3分)

4.从全文看,第⑦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5分)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1.(3分)A

2.(8分)(1)强大的导航能力 (导航技术之先进)(2分)(2)定向技术的运用 (2分)

(3)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 (2分)(4)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之有效)(2分)

3.(3分)“现存最早”说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不排除特殊性)。

4.(5分)评分说明:内容(4分)结构(1分)

【答案示例】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1分),而第⑦段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1分),具体说明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1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1分),也与“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相照应 (1分),故不能删。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更新时间:2022-04-26 16:14
若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黄河流域长期以来面临的水资源紧缺、洪水威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局地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挑战依然严峻。制定一部科学、规范、有效的黄河保护法意义深远、势在必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黄河保护法草案,并对这部法律草案提出了意见建议。这是黄河保护法草案初次提请审议。上述材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

②我国立法机关的立法程序较烦琐

③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审慎立法

④我国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22年新年贺词摘要: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启示我们要()

  •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B.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C.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同等富裕
  • D.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愿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人民网北京2022年3月2日电,人民网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截至2月25日,在网友投票选出的“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中,“国家安全”位列第五。下列属于我国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的是()

①西方媒体以人权为借口抹黑中国新疆生产的棉花

②发烧友王某把火箭军演习车辆拍照并分享朋友圈

③某公司员工受金钱诱惑沦为外国间谍

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方自己抗疫不力大肆甩锅中国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我们应该()

①放弃学业,勇于担责

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③不畏挑战,迎难而上

④遵守规则,平等待人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21年10月,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热映。“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一句句台词震撼人心,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奋进力量,彰显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②为了国家利益必须放弃个人生命 

③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见

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约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方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名列第一……这彰显了中国()

①高举和平合作共赢的大旗,为世界带来希望之光

②综合国力日益提升,逐步成为影响世界的领导力量

③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命运与共的

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③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各大商家的必争之地,还催生了不少专业的营销策划机构,帮助商家涨粉、提升销售额。但是一些直播带货的主播,无视国家法律,偷逃税款。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经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主播黄某涉嫌偷逃税款,在相关税务机关协作配合下,依法对其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税务检查,最终黄某被追缴税款并罚款、加收滞纳金合计13.41亿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①一些直播带货的主播法治观念淡薄

②加强对网络直播带货的监管刻不容缓

③不行使依法纳税的权利是违法行为

④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整洁的村中水泥路连通着各家各户,一栋栋风格统一的藏式小楼房整齐美观,这里正成为雪域高原上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本。下列各地的发展方式与嘎啦村发展理念一致的是()

①内蒙古包头——城市长在草原中,草原长在城市里

②河南温县陈家沟——利用太极拳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③浙江余村——摒弃开山开矿发展老路,探索生态旅游、生态宜居新路

④宁夏闽宁村——福建宁夏合作,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范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21年12月24日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1周年纪念日。网络上一时间掀起一场“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朋友圈里“缅怀革命先烈”“盛世已如您所愿”等致敬一再刷屏、霸屏。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 B.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能勇于挺身而出
  • C.抗美援朝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 D.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把"家事"变成"国事",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教育内容,同时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国家支持和社会协同。该法实施()

①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增强家庭幸福感

③有利于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家长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

④有利于强化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