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学生,父母在上海打工,奶奶对他很溺爱,因而他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更让人头疼的是,他责任感不强,还屡教不改。于是,我找来了小吴的父亲,和他谈心,介绍了小吴在学校里的表现,并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配合。
此外,我又多次找小吴谈心,让他学习班干部、小组长负责的态度,让他明白班干部、小组长管他、督促他,一方面是对他的帮助,另一方面,让他懂得怎样做才算负责任。为了帮助小吴培养责任心,我引导他做小组长。我问他:“你愿意当小组长吗你准备怎么做呢”他羞涩地笑了,以为我在开玩笑。第二天我就在班级宣布让他当小组长。我特意看了他一眼,他满脸都是惊喜。课后,他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当一个好组长。”我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加油!”以后的时间里,我每天指导他明确规范,让他清楚地知道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督促他搞好值日,检查作业、背诵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小吴的学习进步明显,虽然还有一些小毛病,但是他的坏习惯已经改了不少。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我想,只要拥有一颗“爱心”,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面对小吴的问题行为,“我”没有放弃他,看到了他是发展中的人,并让他当小组长。这激发了小吴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材料中的“我”看到小吴缺乏责任感,但敢于让小吴当小组长,鼓励小吴一定能做好,因为“我”了解到小吴知错能改的特点。当小组长是“我”针对小吴的特点实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我”把小吴看作独特的人的理念。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我”让小吴当小组长,但并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一步步引导,没有强行干预,体现了“我”把小吴看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与外族音乐、北方与南方音乐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是()。
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
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双簧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