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
孩子心中的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师要想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就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换位思考,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做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换位思考正是这一核心的体现。一位好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爱他们、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知其所想,知其所爱,知其所难,才能想办法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那么,怎样才能换位思考呢?
首先,体验感受,善待学生。当我们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恶言相向的时候,不妨想想如果是自己听到那些话,是否心灵会受到伤害;当我们一遍又一遍为一位“笨”学生讲解习题,学生仍不明白,自己“偃旗息鼓”的时候,学生是否也在为自己的“笨”而自惭形秽。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换位地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善待每一个善良的心灵。
其次,学会倾听,理解学生。倾听是沟通的桥梁;倾听是最美的语言;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更是学生的需要。然而很多时候,在学生面前,老师总是在还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下结论。结果好像事情处理得很圆满,却有可能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学生。教学是双边的师生活动,学生也有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做一个倾听者,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不要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手中书”。
最后,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从而学会发展学生个性中的优点,让学生的个性成为学生发展的特殊才能,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换位思考是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己。让我们从心里记住: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老师……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与外族音乐、北方与南方音乐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是()。
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
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双簧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