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公务员(国考)申论->某报201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篇学者著名文章,内容概要如下

某报201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篇学者著名文章,内容概要如下:

放在“熊胆入药以治病救人”的前提下探讨“黑熊在被取胆汁的过程中是不是舒服”这样一个颇有点小资情调的话题,好像迂阔得很:全球人口每天吃掉的动物难以计数,无论饲养还是屠宰,人类难道问过动物舒不舒服?哪个动物不愿意活得自由自在且顺乎自然地“终其天年”?但人不吃肉行吗?“君子远庖厨”不过是说“吃的人不杀、杀的人不吃”而已。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主张赋予一切生命体包括动物以平等的“伦理权利”,就像人类人人平等一样。这一“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的设想立意是高尚的,胸襟是开阔的,情怀是利他的,但其基本理论依据始终是成问题的。这一理念建立在生态平衡的概念之上:每一物种都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有其地位,每一物种都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起着相互平衡的作用,而每个物种都是由个体组成的,所以,每一动物个体都有平等的伦理权利。

如此论证看似严谨,实际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伦理悖论”。因为在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中,某个特定物种所履行的生态功能恰恰是或者给其他物种做食物,或者以其他物种为食物,所以物种的伦理权利应该建立在该物种的个体牺牲自己的基础之上。个体的牺牲往往构成了物种生存以及繁衍下去的基本前提。

将物种与个体的这层关系放到生活场景中来认识,就是说动物的伦理权利只是物种层面的权利,而不是个体层面的权利,保护物种不等于保护该物种的每一个个体。相反,人吃鸡越多,鸡这一物种繁衍得就越多。同样道理,支持活熊取胆汁的人士提出:“对一部分黑熊抽取胆汁,可以避免猎杀更多的野生黑熊;自从有了活熊取胆汁技术之后,野外黑熊种群增加,数量增多,所以此举客观上保护了黑熊物种。”对此说法,倒也不能完全斥之为狡辩。

然而问题在于,站在环境伦理的立场上,即使动物个体“应该为种群作出牺牲”,也仍然享有自己的伦理权利。首先,在乱杀滥捕的情况下,个体的牺牲并不能换取种群的生存,此时,该物种中剩下的任一个体的生存都具有生态意义上的伦理地位,否则,动物伦理就变成了对生态重要性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保护生态也便名存实亡了。其次,在动物为其生态功能,比如供人食用、制作裘皮或者入药治病而牺牲的时候,个体的伦理权利表现为不应遭受无谓甚或无度的痛苦。中国传统饮食中诸如“鱼炸熟了,嘴还在动”和“活吃猴脑”之类不顾动物痛苦的“菜肴”在国人中日渐式微,说明基本的动物伦理观念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国人。

如何理解“给定材料1”中“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的主张存在着“伦理悖论”?(20分)

要求:严密、完整、简明。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2012年4·21联考《申论》真题

1.审题:本题题型我们确定为综合分析题,整体的作答思路采用的是一个小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作答内容说明:第一步对于题干中的伦理悖论进行了解释,第二部分根据我们对于题干意思的理解找出与伦理悖论有关的要点,包括:原因、意义、问题等构成理由部分,最后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条对策,材料没有明显的对策。

3.作答要求说明:严密、完整就是结构要完整,简明就是结合给定的材料将所有的关键点写上,言简意赅不要超篇幅。

更新时间:2021-08-17 07:17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本大题为主观题,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否则一律无效。共25分。)

某地乡镇工作者中存在这一现象:对能够显著拉动GDP增大、增加财政收入的工作,如招商引资、上大项目等高度重视,对公共服务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治理、乡村道路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则重视不够,对上级政府布置的、纳入考核内容的“硬”任务高度重视,而对一些能够满足当地群众需要,但未列入考核体系的“软”任务则重视不够;对容易做,见效快的工作积极去办;对矛盾多,难度大的事则能拖则拖。

当地一位镇长说:“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资源少,只能抓重点,我们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1.对镇长的说法作出评析(150-200字),10分。

2.谈谈你对改变上述现象的建议(250-300字),15分。

查看答案
多选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但都比较成功。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 A.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B.各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市场运行模式
  • C.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能够改变和决定国情
  • D.任何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都会获得成功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下列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正确的有()

  • A.经济增长必然促进经济发展
  • B.经济增长可能促进经济发展
  • C.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 D.经济增长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村民甲借乙的摩托车开往外地,途中因违章将丙撞伤,但交通险已不足赔偿,对不足部分的赔偿,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A.甲是摩托车驾驶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 B.乙是摩托车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 C.甲和乙是利害关系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D.甲和乙对事故发生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甲村李某一家在耕地承包期内迁入小城镇落户。不久,李某女儿嫁到乙村,但未将户口迁入乙村,根据相关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李某全家必须将承包经营的耕地交回甲村
  • B.李某全家可以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
  • C.李某女儿已出嫁,甲村应调整李某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 D.李某女儿目前还不能在乙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民族区域自治的结合
  • B.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市、自治县、民族乡
  • C.各少数民族群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下列关于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认识,正确的有()

  • A.居民委员会是基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 B.居民委员会有义务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
  • C.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和规模调整
  • D.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经费及用房应由社区居民会议统筹解决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现阶段我国逐步建立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 A.权利公平
  • B.机会公平
  • C.规则公平
  • D.结果公平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下列属于完善初次分配机制的举措有()

  • A.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
  • B.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 C.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 D.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一主张的哲学依据有()

  • A.感性认识是更改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 B.社会意识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