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在幼儿园是个很爱“调皮捣蛋”的人,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在幼儿大班时,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等懂事后,虽然我仍爱思考但却很少提问了……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
请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角度,分析本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1)教学行为:①这位老师没有践行教师思想行为规范。老师没有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面对“我”提出的问题,老师带着“嘲笑的口吻”给予否定,使“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这位老师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人格.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②这位老师没有践行教师言语行为规范。教师要放低姿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而这位老师并没有与“我”交流,而是用“嘲笑的语气”否定了“我”的提问,这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这位老师没有践行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对待学生要永远保持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而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否定了我的提问,“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老师没有耐心对待学生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仍然保持着师道尊严,没有平等地对待学生。
④这位老师没有践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恰好相反,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还给予否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这位老师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正确做法: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耍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