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教授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早在30年代,苏步青在日本荣获理学博士,与同学陈建功相约,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系里只有4个教师,10多个学生,图书资料奇缺,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他名为副教授,却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但他毫不动摇,他与陈建功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一个假期找回20万字。靠这种自觉的事业心和意志力,为社会培养人才。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问题1][简答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角度,评价苏步青的事迹。
(1)苏步青教授爱岗敬业。苏老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对工作高度负责,“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苏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苏老师和陈建功老师“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工作尽心尽责,体现出苏老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苏步青教授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苏老师“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苏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当他学成归国,“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
(3)苏步青教授教书育人。苏老师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苏老师“编教材、搞科研、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4)苏步青教授为人师表。苏老师以身作则,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苏老师廉洁执教.在“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的条件下,仍然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苏老师这种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5)苏步青教授终身学习。苏老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