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亮亮喜欢打人,经常有小朋友因此找王老师告状。今天,小朋友们坐在餐厅等待吃饭时,明明经过亮亮身边,顺手戳了亮亮一下,亮亮还手打了明明一下。这时,王老师经过,看见亮亮打人,一把抓住他,用力狠狠戳他的头,推得他直摇晃,并生气地说:“看你还打人!”见到此情景,小朋友纷纷数落亮亮曾经打了自己,王老师听后更生气了,她用力拍打亮亮的肩膀,同时生气地大声吼道,说:“你真是讨人嫌!长得人不像人!”
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价王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1)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师的儿童观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王老师的儿童观是错误的。
(3)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是社会的人,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教师不能侮辱、侵犯儿童的基本人格,而王老师对亮亮的吼叫侵犯了亮亮的人格和尊严,不利于亮亮身心的健康发展。
(4)正确的儿童观应该考虑儿童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对于亮亮打人的特点,王老师应该根据亮亮打人的原因、动机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侮辱亮亮。
(5)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每个儿童意识到,他在受到尊重、保护的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王老师不问缘由批评亮亮的做法误会了亮亮,同时对明明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没有让他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