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症状、原因及预防矫治措施。
(1)症状: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引起别人与其争斗。 (2)原因: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反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3)预防和矫治:成人要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时,耐心加以引导;多给儿童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组织儿童多参加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