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散文诗《落叶》运用了形象而易于幼儿理解的拟人手法表现了作者热

散文诗《落叶》运用了形象而易于幼儿理解的拟人手法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的情感。请你依据《落叶》设计一个语言教育活动,引起幼儿倾听散文诗的兴趣,感受、理解其中的情感,并学会迁移其中的情感。

要求:

(1)题目自拟,写清楚年龄班。

(2)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活动名称:落叶(大班语言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认识落叶的基础上,欣赏、了解诗歌优美的词句,感受诗歌的情趣。

2.学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并能用绘画或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大胆想象,能运用积累的经验与词汇,仿编散文诗,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落叶,了解落叶的外形特征。并收集落叶。

2.落叶PPT课件,优美的乐曲、教学图片4张(层层展开图片)。

3.每人一张供粘贴、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幼儿律动,引出诗歌

(1)播放歌曲《小树叶》,幼儿律动。

师:孩子们,听一听,这是什么歌?小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请你们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

(2)引出诗歌

师:你们刚才表演的是谁呀?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在空中飘呀飘,最后落下来,我们把它叫落叶。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诗《落叶》。

2.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落叶的经验与想象

(1)教师完整配乐朗诵诗歌《落叶》。提问:什么时候树叶会一片片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诗歌里说树叶落在了哪里?小动物们喜不喜欢树叶?为什么?

(2)观看落叶PPT课件,分段欣赏。

①第一段重点提问:秋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

②第二段重点提问: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过来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③教师朗诵诗歌的重点部分,以层层展开图片的方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

重点提问:四句话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

(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念或追问:谁过来了?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④讨论:为什么小虫会把树叶当成小屋?蚂蚁会把树叶当作小船?小鱼会把树叶当作小伞?小燕子会把树叶当成信?

(3)教师再次配乐朗诵诗歌《落叶》。

3.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落叶的经验与想象

师:落叶还会落在哪里呢?谁会过来?它会把落叶当成什么呢?

启发幼儿充分想象,鼓励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话,要求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外出观察,观察后谈话:你看到的落叶是落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

2.捡落叶,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再添画构成有情节的画面。

活动二

1.提醒幼儿将自己的树叶画拿出来,放在桌上,教师问:你画上的树叶落在哪里?谁把它当成了什么?

2.继续讨论:诗歌里说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你该怎么说?教师根据幼儿画面内容,引导幼儿模仿原散文诗的句式描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3.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你画的时候,小虫好像在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利用象征物仿编诗歌。

(1)模仿句式。树叶落在(),()看见了,把它当成()。

(2)出示幼儿绘画作品。幼儿模仿原散文诗的句式,根据画面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仿编语句。

(3)请个别幼儿示范仿编语句,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

(4)鼓励幼儿将自己编的散文诗讲给同伴和教师听,教师将全班仿编的诗歌串联起来,带领幼儿一起配乐朗诵。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作饼干。

树叶落到花丛里。小蜜蜂看见了,把它当作被子。

树叶落到汽车上,小鸟看见了,把它当作降落伞。

树叶落到地上,大雁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4.角色游戏,迁移仿编经验。

玩法:请幼儿选择扮演的角色,一部分幼儿做“树叶”,其余的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与扮演“树叶”的小朋友一起说:“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当说到“树叶落到院子里”时,小蚂蚁接着说:“小蚂蚁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摇篮。”

在诗歌扮演中,教师需注意指导幼儿进行新的诗歌仿编。并做出相应的扮演动作,如小蚂蚁爬过来。

幼儿根据自己仿编的诗句边做动作边回答。

活动延伸:

用幼儿的树叶画装饰主题墙。

附散文诗:

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更新时间:2021-09-13 21:29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 A.A
  • B.B
  • C.C
  • D.D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