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明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例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明明却常常做不到。明明的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请问明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明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1)明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 (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明明正处于幼儿初期,在玩插塑、绘画和解决问题时都是先做再想,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明明的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明是很难达到的。
(3)对明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根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地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