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感已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在( )。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如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评价自己乖不乖。进入幼儿园以后,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孩子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步发展起来。小班孩子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如中班孩子的告状行为就是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幼儿在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表示出愤怒或谴责的同时,还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并表现出相应的安慰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