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对于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由于他们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开始扩大活动范围,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他们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3~4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3)情绪作用大。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这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易冲动。所以教师要善于理解、引导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
(4)爱模仿。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模仿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由于他们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