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幼儿美育的要求,设计一次节日活动。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学前儿童美育的任务有:第一,教给儿童关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第二,初步发展儿童对周围生活、大自然等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根据美育的要求,设计的活动名称为:“植树节”主题活动。
(2)活动目标: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儿童的实际植树活动,加深儿童对常见树的认识;②教师与儿童一起植树,并鼓励同伴间的相互合作;③激发儿童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④让儿童明确3月12日是植树节,激发他们对节日的热情。
(3)活动准备:①搜集有关树木(以春天的景色最宜)的图片和一些出现环境危机的图片(如沙尘暴),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②准备好植树的工具、小树苗,在园内开辟种植角;③准备好小牌子。
(4)设计思路:儿童有着自然的天性,他们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小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是现代儿童教育的新要求。活动设计是由发展儿童对树木的认识开始,通过活动的进展,让儿童逐步达成到对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5)活动前教学过程:①观看春天的树木图片;②告诉儿童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③转向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让儿童通过听讲解,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④积极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最终要让儿童达成树木能阻挡风沙的共识。
(6)进行种树活动:①教师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儿童知道植树的益处多,激发他们植树的兴趣;②带领儿童去园内的种植角;③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以启发式提问的形式让儿童说说如何种树;④教师做分解示范;⑤幼儿开始种植,教师提醒他们注意安全;⑥填好小牌子,分树到人管理和照看。
(7)活动评价:①教师对儿童此次活动的表现表示赞许;②让儿童自已说说活动的感受。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