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1)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幼儿必须吃饭、喝水、吸收营养,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正常发育。另外,幼儿还需要拉、撒、住、行、玩等方面的物品,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由于幼儿年幼,对物质环境的被动依赖性较强,因而需要成人主动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2)精神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精神食粮。幼儿不仅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还要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幼儿需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有关物体特性及发展规律的信息,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准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为此,成年人要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
当然,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仅限于其生理方面,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不仅限于其心理方面。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幼儿身心两方面可以交叉发生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