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问题:请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20分)
【答案要点】这是一个交融式目标。课程目标的设计虽然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教学的可操作性不强。“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虽然语言简洁,却表述模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揣摩,揣摩到怎样的程度应说清楚。目标2对读写拓展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具体写出,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发展语言”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缺乏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教学目标的第3点,叙写无误,却显得空洞笼统。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