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要求:(1)写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参考设计】 【课题】改造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行设计的尝试,并向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讨、设计、展示,运用美术知识,对校园建设的理念、校园环境的改造等问题进行探究,提高艺术审美观与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校的形象与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新理念。
难点:设计稿的绘制与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不同学校的校园图片、设计模型所需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设计新理念
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优秀校园环境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
优秀的校园环境都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除了环境优美之外。还需能体现学校特色以及使用上的方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设计理念和原则,引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二)讨论改造方案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校园环境的系列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我们的校园设计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改造?
学生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评述,引导学生确定改造主题,并分组讨论改造方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讨论,大胆设想,提高学生审美观)
(三)绘制方案
小组确定改造方案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绘制平面图或立体图或制作模型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交流、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的设计,评选出最佳设计,并就学校环境的改造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并用语言或文字说明,阐述小组创意。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延伸
师生共同选出一张或几张有想法、效果较好的设计作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提交学校作为学生的研究成果,供学校改造时参考。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