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

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是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作用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ACTIVITY活动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度达到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移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大砾石“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瞠目!

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可是说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证。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造成了“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在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内力作用导致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往往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在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ACTIVITY活动

观察图2—20、2—21,想一想,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专项训练,高中地理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Ⅰ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1-10-06 09:48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机制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师资格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内容

查看答案
填空题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pz_填空}与{pz_填空}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