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新课导入有多种方式。以“摩擦起电”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
新课导入有多种方式。以“摩擦起电”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
(1)联系实际引入新课。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实验引入新课。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吸引轻小的纸屑、验电羽。教师将橡胶棒在自己清洁干燥的头皮上反复摩擦来做该实验,并诙谐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毛皮”上摩擦,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借助物理学史引入新课。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很多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大约在1660年,德国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9年.英国的格雷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使人体带电。1733年迪费得出结论: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