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某教师针对下列习题的教学片段如下。习题:将质量为m的小
案例:
某教师针对下列习题的教学片段如下。
习题:将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1的细线悬挂在0点。小球静止于O点正下方A处,现用水平外力F将小球从A处缓慢地拉到B处,已知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Ot,如图所示,求永平外力F对小球做的功。
教师:前面已学过功和能的知识,请同学们说说如何应用功和能知识求解该问题。
学生1:小球从A处运动到B处的过程中,水平外力F对小球做功,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
因此,水平外力F对小球所做的功为W=mgL(1-cosa)。
教师:很好,该同学用功和能的关系得到了水平外力F所做功的大小,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学生2:小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F,在力F的方向上的位移为Lsina.由W=Fs得F对小球做的功为W=FLsina。
教师:很好,两种做法都对,比较两位同学的问题,可知W=mg1(1-cosa)=FLsina。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基本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导入太简单,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评价过于单一,在学生回答后该教师的评价只是“很好”。
③针对这类习题没有进行整体分析、总结。
(2)教学思路:
①导入部分:抛出问题的时候,应先简单地把学生关于功能关系的作业情况说一下,有多少同学掌握了,有多少同学仍旧不会运用,还有多少同学根本想不到去运用。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如何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进行回顾。
②评价部分: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比如:学生在解题时应严谨地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说出运用了哪方面的物理知识,另外应针对功和能关系运用中易犯错误进行总结,例如:是否考虑保守力做功。
③总结部分:第二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除了评价该学生的回答,还应立足这类题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后遇到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可能不唯一,但要找到最便捷的。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