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的教学片段。李

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静电现象的应用” 一课的教学片段。李老师: 同学们,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由于金属导体中也有电荷, 如果把一块金属导体放在电场中, 导体中的电荷会怎样呢? 大家先看大屏幕(图 6), 阅读课本中对应的内容, 待会儿我们共同来讨论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师生阅读、 讨论)

李老师: 同学们, 有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甲同学: 金属中有自由电子,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左边运动, 直至到达金属板的左边为止。

乙同学: 金属中的正电荷在电场力, 的作用下向右运动, 直至到达金属板的右侧为止。

李老师: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 正是因为受到外电场力的作用, 正负电荷分开, 从而在左右两边就出现了正负电荷, 我们把这些电荷叫作感应电荷。 我们知道只要有电荷就会产生电场, 那么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就叫感应电场。 感应电荷的电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相反, 所以最终合场强为零, 这时我们就说静电平衡了。 同学们理解这个过程了吗?

同学: 理解了。

李老师: 接下来我们学习等势面, 同学们先阅读课本。

(同学阅读, 老师巡视)

李老师: 有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势面吗?

丙同学: 等势面是电势相等的面。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 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丁同学: 老师, 静电平衡的导体, 它的内部还有电荷吗?

戊同学: 老师我知道,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金属中的电荷被分开了, 负电荷只能停留在左边,正电荷只能停留在右边, 所以中间就没有电荷了

李老师: 回答得非常好! 静电平衡后, 导体内部就没有净电荷了。 我们继续讨论等势面。

问题:

(1) 请对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评述;(10 分)

(2) 指出戊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5 分)

(3) 针对丁、 戊同学的问题,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电荷的分布问题。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李老师仅仅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没有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存在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只回答好或非常好,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指导性评价。同时,在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时,也没有及时指出。戊同学对静电平衡的过程理解错误时,老师反而评价学生“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存在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或自由看书时,教师仅仅是巡视,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缺乏交流。

(2)静电平衡时不是负电荷全在左边,正电荷全在右边,中间没有电荷。实际上,在电场力作用下,金属中可以移动的负电荷向左移动,最后呈现的结果是金属左端显负电,同理金属右端显正电。感应电场与在金属内部的外电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教学片段:

师:从微观上来说,金属一般由金属原子组成,在原子核外是绕核转动的电子。金属导电时,

是哪一种电荷在移动?

生:因此金属导电时,是核外电子在移动,带正电的原子核不能移动。定向移动的电子形成电流。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透彻!金属中只有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移动。那么,一块金属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内部是哪种电荷在移动?

生:负电荷。

师:结合图6,大家继续想一下,在外电场力作用下,金属为什么左端显负电,右端显正电?生:右端的负电荷移动到左端,所以右端显正电,而不是左端的正电荷移动到右端。

师:那大家想想,什么时候电荷不移动?

生:金属内部的感应电场与外电场抵消时,金属内部电荷不移动,但中间也是存在电荷的。

更新时间:2021-10-05 16:41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 A.推理论证能力
  • B.运算求解能力
  • C.数据处理能力
  • D.几何作图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