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老师讲解完“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后,给同学们演示了往

案例:

老师讲解完“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后,给同学们演示了往暖瓶中灌水的操作。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声音的三要素,音调的高低对应的是声音的哪个参量

学生:音调对应的是频率。

教师:我们往开水瓶中灌水,声音越来越尖细,那么频率怎么变化

学生1:频率越高。

教师:学生1的回答正确。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得出瓶中的空气振动了吗 学生:振动了。

教师:瓶中的水越满,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加剧,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越高,也就是越来越尖。问题:(1)该老师的教学有没有体现启发性原则 (15分))

(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进该教师的不足。(15分)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在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教师给出的答案,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回答。该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启发性,学生最多是知道了一个能用物理原理解释的生活常识。

(2)改进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灌过开水,有谁知道通过声音怎样判断暖瓶是不是灌满了 学生:瓶里面的水越满,声音就越尖细。

教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声音三个要素,声音尖细对应的是哪个物理量

学生1:声音尖细对应的是高音调。

学生2:高音调就是高频率的振动。

教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水灌的越满,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越高 (学生们陷入思考)

教师: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灌水的过程中,瓶本身是不动的,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呢 学生:振动的物体要么是瓶中的水,要么是瓶中的空气。

学生3:应该是瓶中的空气,因为往开口的桶中灌水,水振动的声音很小。

教师:同学3通过比较得出暖瓶中的空气振动是主要的振动形式,对比的思想运用的很恰当。教师:开始的时候,瓶中空气较多,那空气柱振动就会

同学:慢。

同学:瓶中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

教师:所以,我们根据听到的尖细声来判断瓶中水量多少的原因就在这里。

更新时间:2021-09-28 08:4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章节练习,基础复习,初中数学专项训练

  • A.A
  • B.B
  • C.C
  • D.D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