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材料: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
材料:
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Fe3+与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Fe3+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
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而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问题: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试对其进行评析。(10分)
(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10分)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使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
材料中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对酶的存在理解自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探究学习教学策的特征有:
①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地获得知识。
②为了研究丽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
③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④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⑤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