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9岁。丙肝后肝硬化24余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血氨230μmol/L。
2.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1)神经毒素学说,包括:①血氨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②大脑对中性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摄取增加;③脑星形胶质细胞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可促进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当脑内氨浓度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合成的谷氨酰胺增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肿胀;④氨可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2)神经递质的变化:γ-氨基丁酸/苯二氮革类神经递质、假性神经递质、色氨酸增加。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同时为预防脑水肿,可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
生物碱类
呈分叶状
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
结肠癌
烷化剂类
对放射线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是
极度恶性
判断肝癌的疗法及预后
前列腺癌
抗生素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