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建筑开发项目,基础数据如下。
1.建设投资5000万元,其中含无形资产600万元,资金均衡投入。项目计算期10年,建设期2年,运营期8年。流动资金500万元,由自有资金在运营期初投入。
2.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和项目资本金。贷款总额为2000万元,在建设期内每年均匀投入贷款资金100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10%。贷款按照等额还本、利息照付方式在项目投产后3年内还清(年末支付)。无形资产在运营期8年中,均匀摊入成本。固定资产残值为230万元,按照直线法在运营期计提折旧。
3.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收入、成本相关数据见下表。
4.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可抵扣进项税。
1.计算前5年项目借款还本付息情况,并编制还本付息表。
<2>.计算项目投产后第1年的利润总额、所得税。
<3>.计算项目投产后第1年的偿债备付率,分析其清偿能力,并说明还有哪些指标反映项目清偿能力。
<4>.财务评价人员依据问题2、3的计算结果,做出了项目财务上是否可行的判断,这样做是否恰当?简述理由。
1.第1年应计利息=(0+1000/2)×10%=50(万元)
第2年应计利息=(1000+50)+1000/2×10%=155(万元)
计算期3~5年每年偿还本金=2205/3=735(万元)
第3年应计利息=2205×10%=220.5(万元)
第4年应计利息=(2205-735)×10%=147(万元)
第5年应计利息=(2205-735-735)×10%=73.5(万元)
表 借款还本付息计算 单位:万元
<2>.年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残值)/折旧年限=[(5000+205-600)-230]/8=546.88万元
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摊销年限=600/8=75(万元)
投产后第1年:
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支出=2000+546.88+75+220.5=2842.38(万元)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费用=4000-41-2842.38=1116.62(万元)
所得税=利润总额×所得税率=1116.62×25%=279.15(万元)
<3>.投产后第1年偿债备付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所得税)/当期应还本付息额=(1116.62+546.88+75+220.5-279.15)/(735+220.5)=1.76,偿债备付率高于1,表明具有清偿能力。
反映清偿能力的指标还包括利息备付率。
<4>.判断不恰当,理由如下:
(1)只算一年的数据(利润和偿债备付率),未计算整个项目计算期相应数据,不能反映整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2)只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不能反映项目的总体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应采用动态分析指标,如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才能反映该目的总体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能力。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并注明工程( )。
某工程工作逻辑关系如下表,C工作的紧后工作有( )。
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关于建设工程最低保修期限的说法,正确的有( )。
利用经济评价指标评判项目的可行性,说法错误的是()。
当项目效果不能或难于货币量化时,或货币量化的效果不是项目目标的主体时,在经济分析中可采用()方法,并将其结论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费用效果分析基本指标是()。
总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预测分析中,市场风险分析包括( )。
某建设项目前两年每年年末投资400 万元,从第3 年开始,每年年末等额回收260 万元,项目计算期为10 年。设基准收益率(ic)为10%,则该项目的财务净现值为()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