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说到给小朋
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特别大方。
生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 “穷”是因为他没多少钱,他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就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口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 下列正确的是( )。
A 项:在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不能体现教师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错误。
B 项: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孔乙己的说话语气属于教学指导,并不是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分析,错误。
C 项:教师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是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正确。
D 项: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是以教师的总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错误。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