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演讲》的两个环节,完
案例: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演讲》的两个环节,完成第16题。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下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10分)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10分)
(1)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作用的分析,需要考生深入每个环节去梳理分析其内容,从而得出不同环节的不同作用。
(2)本题依旧考查的是不同教学环节的作用。需要考生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其作用都有清楚的认知。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