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阅读《雷雨》教学片段,完成下题。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

案例:

阅读《雷雨》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周朴园与鲁侍萍间的矛盾冲突。请同学们细读文本。

思考:现在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 (设时六分钟,生边读边勾画)

生:我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他记住了鲁侍萍4月18的生日。把她当作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一直使用鲁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

师:还有谁支持该同学的观点

生:周朴园保存并穿绣有“梅花”和“萍”的旧衬衣,梅待萍跳河后,周朴园看见了河边的衣服,还想给她修一修坟墓。

生:周朴园给大儿子取名周萍,也是出于怀念的缘故。

师:你读得很仔细。有反对意见吗

生:我认为周朴园并不是真爱鲁侍萍。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出现极其恐慌和恼怒。并以为鲁侍萍来讹诈自己。

师: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位同学不仅揣摩了人物的语言,而且体会了人物的心理,甚至读出了语言的“潜台词”。

生: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我认为是为了堵鲁侍萍的口,以防真相暴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对周朴园而言,鲁侍萍无疑于身边的定时炸弹。

师:最终的结局也证明周朴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亦可见其深谋远虑。

生:不,是老奸巨猾。(生大笑)

师: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生:我认为,周朴园以前曾喜欢过鲁侍萍,但随着双方地位及经历的改变,已经不喜欢了。

生:应该说,周朴园喜欢的是年轻时聪慧温顺、小鸟依人般的梅侍萍,而不是现在人老珠黄又倔强的鲁妈。

师:(笑)你很机智,将梅侍萍与鲁妈相对立,效果确实大相径庭。

生:我认为,周朴园喜欢的是以前“死”了的、可弥补自身空虚的梅侍萍,而非现在“活”着给自己的社会地位造成威胁的鲁侍萍。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梅侍萍不被周家赶走,周鲁两人的爱情将如何发展

生:最终会以悲剧收场。因为他们的爱情并非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况且封建等级制度也绝不会允许周家少爷娶使女为妻。

生: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中完全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情感悲剧。

生:“色衰而爱弛”,这是男权社会中广大妇女的共同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师:是的,现在的周董事长也一直标榜自己的治理下的“理想家庭”,从他管教繁漪、教育子女亦可见他的独断专行。

师:那么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该如何定位呢

生:假装喜欢却厌恶,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虚伪。

生:大年三十把鲁侍萍和奄奄一息的病儿赶出了家门,可见他的冷酷。

生: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对昔日恋人绝情。足见他的自私。

师:可见,周大董事长的个性可概括为:虚伪、冷酷、自私。(板书)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这段教学实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评析:

本教学设计以“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 ”来设置矛盾,直入主题,体现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教学机智和“优秀教师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平庸教师把简单内容复杂化”的教学取舍艺术;同时一问激起千层浪,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同时,在教师“导”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汇、交流、碰撞。进而激发了情趣盎然的“生成”,使生本、生生、师生的多重对话,成了课堂教学最美的风景,戏剧教学的重点“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在理性的探究交流中,也就呼之欲出了。

(2)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深度;

②教者要熟悉文章的思路和布局,对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及知识训练项目更要了然于心,成竹在胸;

③备课时多想想:哪些问题该问 怎样问 要问出什么来 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精”而不繁,“深”而可及,教学目标才会明晰化.教学环节才更简洁化。

更新时间:2021-08-31 04:15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 A.推理论证能力
  • B.运算求解能力
  • C.数据处理能力
  • D.几何作图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科学技术
  • D.政治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